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3的文章

【試讀】慢思術

#慢思術 這是一本需要花時間閱讀的書,雖然內容看似不多,但吸收內化需要花些功夫,且書中有不少練習題,也需要花時間思考。儘管如此,若能將「慢思術」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看事物的角度會更多元,進而提供我們更多選擇。 在這個標題為王、資訊速食化的年代,對於收到的資訊,您是否曾興起「真的是這樣嗎」的想法。或者,聽到某個觀點,當下覺得沒問題,事後卻越想越不對勁,卻說不出問題在哪。如果沒有以上經驗,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打開新視野;即使有類似經驗,這本書多少也能幫助讀者的思考更進一步。 我想大多數人都聽過「 批判性思考 」,這個概念最早來自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 ,泛指利用系統性方法進行思考與質疑的一種思路脈絡。作者植原亮在書中第一堂課開宗明義提到「否定自己腦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這跟「 批判性思考 」有部分相通之處。 第二堂課從心理學中「 雙重歷程理論 」來解釋為何要否定自己的想法,簡單來說,大腦運作大致上分為兩種系統:迅速反應的「直覺」屬於系統一,費時費力的「熟慮」則屬於系統二。一般來說,大腦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往往是「直覺」,這是一種演化的結果,幫助我們迅速應對日常周遭的許多活動,然而往往也正是這種直覺式反應讓我們被誤導。第三堂課,則提供我們更多違反直覺的案例說明 。 第四堂課強調語言/文字的曖昧性,不禁讓我想起 京極夏彥 所著 魍魎之匣 一書中,京極堂曾說到: 「 就算發話者在說謊,離開你口中的言語將會自動傳達進對方心裡,任憑對方解釋。問題不在於如何表現,而是聽者如何解釋。 」 類似的道理,同樣的一段話,兩個人也許會有完全不同的解讀,所以在使用語言/文字與他人溝通對話,要非常小心。 第五堂課講述「因果關係」的重要性,並在第六堂課詳細解釋「因果性」與「相關性」的差別,我想只要有進行過嚴謹學術研究的人,大多能理解此差異,簡單說,因果關係是一種相關性,但相關性未必能推得因果,如果誤用,甚至可能倒果為因。 後面七到九堂課,提供讀者如何突破思考框架,找出應對方法與根本原因,從而提高思考精確度。最後,還提供幾題綜合演練。後面的部分,我自己還在消化,無法提供精煉後的想法。實際上可能也做不到,畢竟是融合前面所有觀念,這部分只能請大家自行買書來閱讀囉! 這本書由淺入深,提供我們一套思路框架,幫助我們提升思考的品質。書中也提供許多有趣的問題,讓我們演練,方便我們理解如何在生活中實際運用,反覆練習後,

【試讀】堇莊的房客 ~ 殘酷又溫柔的「我們」

圖片
相當有意思的一本小說,劇情屬於平淡日常、又夾雜懸疑的風格(有點日常推理的味道),甚至帶著幾分沉重,但本質上是一個溫暖的故事。 作者以堇莊管理員和久井一悟的角度切入,隨著故事發展,各個腳色的自我揭露,一幕幕揭開藏於眾人心中、不為人知的一面,顛覆和久井和讀者最初的想像。劇情轉折造成的前後反差,雖然頗具意外性,但仔細思考後,卻不覺突兀。相當佩服作者對情感的細膩描寫,並在各種想法的衝突下,描繪出人類的複雜、矛盾與包容。 我想大部分人本來就有多種面貌,這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面對不同人事物,自然要戴上不同面具去應對。然而,在反覆穿戴、變換的過程中,我們是否還能保有最真實的自我?或者已經被消磨殆盡?進一步思考,所謂「最真實的自我」真的存在嗎?還是說,每個當下的「我」都是「最真實的我」呢? 讀完這本書,帶給我許多思考。有些問題也許已經有答案;有些問題只有方向,還不清楚離終點有多遠;有些甚至連方向都沒有,只留下更多的迷惘。唯一能確定的是,我們都是「堇莊的房客」,是容器,也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容器。

【試讀】最強職場諜報術

#最強職場諜報術 #上田篤盛 在許多電影或小說作品中,諜報員運用各種高科技或社交技巧,從目標獲取情報的橋段並不少見。一般老百姓在現代社會,應該不太有機會用到相關的高科技,但若能將類似的社交、心理技巧運用於人際、甚至是職場上,我想對大多數人都會有所助益。而本書作者上田篤盛作為「前日本防衛省情報分析官」,便將他過往的經驗總結成這本《最強職場諜報術》。 老實說,讀完這本書的當下,覺得內容有點太精簡,作者講述許多原則性的概念,也有對應的說明,但實例卻相對少。個人覺得雖然不至於晦澀難懂,但書中提到的多數方法,也不是聽完就能馬上上手。不過,書中講述的各種技巧或關鍵,大多都有提及出處,只要花點時間消化吸收,真的有不明白之處再閱讀相關資料、書籍,實作方面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 作者在前言曾提及「前情報分析官將『世界諜報員的技術』整理成一本書」,並系統化地將相關技術分為六大類(對應書中六個章節),並且皆為此六大面向提供豐富多元的技巧。《最強職場諜報術》作為相關知識入門書而言,算是整理得相當完整,若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也有相當多的資訊可以參考。整體來說,推薦。

【試讀】純白殺人魔

如果有個神奇APP,在滿足條件後,可以實現一個願望,你會想許怎麼願?主角吾妻結衣想用這個願望幫助好友三宮春乃,脫離受到虐待的過去。然而,結衣自身也有一段悲慘過去,雖然「悲慘」是無法量化的,畢竟每個人對每件事的感受都不同,但我很好奇的是,為什麼結衣不選擇將願望用在自己的過去呢? 這看到這段開頭,我首先想到的答案是,如果沒有這段悲劇,也許就無法跟春乃變成好友,甚至可能沒有機會接觸,但反過來想,春乃本人會不會也不希望改變這段過去?從出版社提供試讀的段落中,還無從得知角色的心路歷程,期待後續有更完整的描述。 關於APP,還有個有趣的設定,不可以被他人發現自己持有APP,否則可能從世界上消失。這點讓我想到《死亡筆記本》,夜神月與L互相想要查清對方真實身分的劇情描述,與之不同的是,《純白殺人魔》的消失,是從世界上消除,大部分人都不會發現這個人曾經存在,少部分人會記得,這些人有沒有什麼共通點,這也是我有興趣的部分。 從《純白殺人魔》的開頭來看,可能還有許多人擁有APP,要怎麼找出這些人,我想會是這本書的重點之一,,期待這部作品也有精彩的鬥智橋段。

【試讀】螞蟻時代

自從去年閱讀到 Bernard Werber 的《螞蟻》,對於作者從螞蟻角度出發描寫故事,覺得十分有意思,也許有些幻想成分,但在作者的妙筆生花下,令人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今年10月左右,剛好跟人提起並推薦這本書,可見有多讓人印象深刻。想不到,這件事發生沒多久,就聽說出版社要推出第二集的消息,可終於讓我等到了! 基本上這部延續第一集的風格,由人類與螞蟻兩線主線穿插而成,中間還穿插書中關鍵人物艾德蒙所著《相對知識與絕對知識百科全書》的內容,這本百科全書可視為彌平人、蟻兩種物種視角差異的一座橋樑,除了螞蟻生態,也包含社會結構、心理學等等補充說明,畢竟讀者都是人類,當然我們可以有對螞蟻行為的解讀,甚至是科學化的說明,但始終無法從螞蟻的角度去思考,也許我們現階段對螞蟻的解讀有哪些地方出錯也說不定。 這集的螞蟻世界中,螞蟻與人類有更多交流,並且因此受到嚴重打擊,也因此引發戰爭與宗教紛爭,另外螞蟻主角的故事還像是一場英雄之旅,這些故事其實早就寫過,只是是從人類觀點,作者將螞蟻的行為賦予這樣的意義,除了新鮮外,更包含一種反 人類中心主義 的哲學精神,令人眼前一亮。 人類世界的這次「也」是走懸疑故事的發展路線,第一集是失蹤案,這次則是兇殺案,因為我是推理小說迷,光是這樣的開場就非常吸引我繼續讀下去,究竟兇案的真相是什麼?又要怎麼跟螞蟻世界扯上關係,就等讀者翻開這本書,自行一探究竟吧! 作者的寫作功力仍然不俗,再次引領我們進入螞蟻獨特的世界觀,不知不覺中,我們也對螞蟻的生態習性也有更多理解,可說是寓教於樂的作品,雖然事後想想有些劇情有點魔幻,但在閱讀的過程中,仍是十分享受,對作者大膽地描述感到拍案叫絕,原來有些事情只要換個觀點,就會有完全不同的解釋。 雖然《螞蟻時代》做為《螞蟻》的續作,後面還有一部《螞蟻革命》,可說是部承先啟後的作品,但個人讀完感覺單獨閱讀也無妨,因為這本小說仍是一部相當完整且獨立的作品,讀完如果有興趣再補第一部也無妨,衷心期待「商周出版」盡快出版完結篇,相信作者還會再次驚豔讀者。

【試讀】宛如星辰的你

#宛如星辰的你 #凪良汐 相當有意思的開場,從序章就點破女主角井上曉海與其丈夫北原老師,有別於一般夫妻的相處模式,再切回到曉海高中時代,講述與男主角青埜櫂的相遇。特殊的家庭背景,讓兩人有共通的話題,也讓兩顆心越走越近,不禁讓讀者好奇後續發展。 提供試讀的章節雖然不多,卻處處看到作者的用心,除了補足男女主角的家庭背景,讓我們更能理解雙方的心路歷程外,也藉由小說原作與漫畫家的關係,巧妙對比了愛情關係,表面上講的是男女主角的家長,但可能同時也暗示雙方未來。此外,作者還藉由看似平靜、實則暗潮洶湧的瀨戶內海點出小島氛圍與故事走向。 閱讀當下,不禁讓我想到繪本《 失落的一角 》,有些關係也許不常見,甚至違背社會價值觀,但只要當事人互相接受、彼此安好,處在一個平衡、舒服的位置,那就是一段合適的關係,外人怎麼看似乎也不重要。

【試讀】心控

#心控 #日本NO1讀心師最強人心掌握術 這本書開頭就讓人感到莫名親切,之前曾在魔術師的一場交流活動中,接觸開頭提到的魔術,當時的我大感震撼,在那之前我也早就學過“魔術師的選擇”,即使如此,還是不知不覺被操縱,導向表演者預想的結局。當然除了開頭的例子,讀心術遠遠不止這些,而這本書也提到很多相關的原理與方法。 比起我當時沒有系統性地學習這些心理學知識,這本書最棒的一點是循序漸進的介紹,從開場增加給對方好印象開始,再介紹如何進一步加深好感,如何傾聽對方的需求,乃至運用於與對方交涉,達成我們的目標,都有深入淺出的介紹。 其中,我認為這本書最重要的核心是開頭這段話: 『討人喜歡和惹人厭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差別在於「是否具有他人本位的精神」。』 這本書提到的很多方法都緊扣這個概念,畢竟大部分人都是渴望被他人聆聽、認同,若我們能從對方角度思考,同理對方,對方自然也會覺得我們懂他,跟他們是站在同一邊,更容易分享更多,自然而然也能提升彼此的人際關係。

【試讀】萬能筆記法

工作後,常被要求將解題過程記錄成 思維導圖 ,一開始很不習慣,覺得明明可以直接靠大腦解決,為何非得花時間使用工具記錄思考脈絡。然而,當我開始用寫筆記的方式實踐後,往往能更快找到解決方向,效率反而提高。 我認為這主要歸功於寫筆記的兩大好處:一方面是節省回憶時間,提升效率,畢竟思考問題通常是漫長的過程,寫成筆記後方便回頭省視,除了可以隨時添加新想到的內容,也不怕遺漏之前思考過的方向;再者,記下後,腦袋就不需要專注於記憶,可以暫時忘掉剛剛想的內容,進而去思考更多可能性,反而能更全面性地看待問題。 話說回來,如何寫筆記也是一門學問,如果還沒有接觸過的人不妨可以考慮這本《萬能筆記法》,從最基本的挑選筆記內容、筆記型式,到更進一步從筆記中輸出自己的發現,甚至是原創發想,都有說明如何實踐,並且提供一套系統化的作法,從而提升效率。 當然坊間已經有各式各樣的筆記法可供參考,不過就算已經有在使用特定筆記法的人,也是可以花些時間翻翻這本書,如果有適合自己的內容,可以考慮融入到原有的方法中,內化成自己專屬的一套方法。

【試讀】直到教室只剩下一個人

#直到教室只剩下一個人 #淺倉秋成 故事一開始講述北楓高中發生連續自殺事件,詭異的是死者都留下相同內容的遺書。這種顯然事有蹊蹺的開場,不禁讓人想到《 死亡筆記本 》,不同的是這個故事是從 whodunit 〈誰是兇手〉的角度出發,主角垣內扮演類似偵探的腳色。 這種安排在 推理小說 並不少見,然而在第一章的結尾,作者又帶出超能力的設定,雖然從試讀內容無從得知有哪些超能力,但從主角被賦予的能力來看,限制還不少,兇手是如何運用能力來殺人,也就是所謂的 howdunit ,應該也是本書的看點之一。 既然提到 whodunit 、 howdunit ,當然也不能少了 whydunit ,也就是所謂的「動機」。以 推理小說 而言,嫌疑犯與犯罪手法固然重要,但動機如果不夠充分,無法讓人同理,在這個詭計已經被寫得很多的年代,很難稱得上是一本好的推理故事。 順帶一提,我這邊所說的「動機」,除了腳色的犯案動機外,其實也可以擴大討論到作者的寫作動機,簡單說,作者想藉由這個故事帶給讀者怎樣的體驗,可以是單純寫一個很有趣的詭計,或者是打造出獨特的世界觀,也可以是想藉由故事分享作者的內心想法,但無論如何,我認為作者的寫作動機,對於最後的成品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話說回來,學校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社會,犯罪動機要多少有多少,從目前的受害者來看,都是屬於學校的風雲人物,而獲得能力的主角恰好屬於比較低調的類型,這是否暗示兇手在學校的地位,或是直指更根本的犯案動機,從手邊的線索還不得而知,期待這本書正式出版帶給讀者更多線索與樂趣。

【試讀】余生──黎紫書微型小說自選集

圖片
一般而言,我比較喜歡短篇小說,更甚於長篇小說,雖然如同《 迷霧之子 》那種精妙的伏筆安排著實令人驚豔,然而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像 布蘭登‧山德森 一樣,寫出令人著迷的世界觀與設定,這類作品往往需要大量的篇幅去鋪陳,很容易讓人失去焦點,同時也很難使故事從頭到尾保持一定程度的吸引人,總是會有比較無趣的部分。 短篇就不是如此,必須在短時間內鋪陳起承轉合,在感到無聊前,故事往往已經發生轉折,甚至進入尾聲,而且一本書中通常有許多短篇,如果不喜歡目前看的這篇,大不了翻到下篇就好,比如說, 乙一 ,其長篇總讓我感覺過於鬆散,但黑 乙一 卻能用簡短篇幅將人拉入殘酷又迷人的故事中,令我著迷不已。 我的意思並不是指短篇小說比長篇好,兩者各有優缺點,只是呈現形式不同,給人的感覺也不同,而恰好我比較喜歡短篇形式帶給我的體驗。然而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小說,又帶給我全新的閱讀體驗,從書名中的「微型小說」便可推測,篇幅可能比我們一般理解的短篇小說又短上不少,一般短篇小說大約蒐羅幾篇到十幾篇的故事,然而這本書卻一口氣囊括了七十一篇故事。 稍微介紹令我印象深刻的幾篇:《窗簾》單純用生活中常見的窗簾,來表現貼合時事的黑色幽默,是悲劇,也是喜劇,讓人不禁莞爾;《同居者》從開場的恐怖,到略帶點溫馨的幻想,到結局的幻滅,短短千字左右就帶來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十分精彩;《消失的趙露》讓人不禁想到《 雲端情人 》的莎曼珊或《 銀翼殺手2049 》的嬌伊,也看到同樣執迷不悟卻又真摯的感情,可說是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 這本書雖是歸類在小說,卻帶給我「詩」的感覺,也許沒有如「詩」般的結構,但精練的文字卻帶來濃濃的詩意,也許不是每篇都讓人喜歡,但總能找到符合當下心境的一篇故事,我想不同時間看,感受可能也大不相同,這點也跟「詩」一樣呢!

我眼中的新竹藝文

自從離開台中,到新竹求學、工作已超過十年,對於新竹常被戲稱為「美食沙漠」、「文化沙漠」早已習慣,起初我也覺得新竹有些無聊,然而隨著生活時間增加,對新竹的了解也逐漸加深,慢慢覺得新竹文化並不如想像中貧瘠,只是需要花時間去挖掘,畢竟這是具有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城市。 記得研究所期間,參加過一場以北門街為主題的導覽,透過導覽人解說才知道北門街過去是新竹市最熱鬧的地方,也是我第一次走進北門街的長和宮、中央路的文林堂,另外也發現北門街上原來有好幾棟老屋,目前保存最完善的一棟,應該是快整修完畢的 周益記 ,同時也是市定古蹟。過去我也常路過此處,或是逛街,或是覓食,卻從來未曾注意到這些事物,更遑論其文化歷史背景。也因此,我開始反思也許不是新竹很無聊,而是我沒有花時間去了解它。 假如對歷史文化不感興趣,在新竹可以參加的藝術展覽、活動仍是不少,除了新竹縣市文化局舉辦的活動外,我所就讀的陽明交大藝文中心每學期也都會安排不少展覽、表演,學校活動大多也會開放給學生以外族群參加,當然隔壁清大也是類似情況,提供大家更多藝文活動選擇。 在學期間,因為參與校內一些小型放映活動的關係,我開始喜歡看電影,最常去的當然是連鎖電影院,除了有迎合大眾口味的爆米花商業片,偶爾也會放映較冷門的紀錄片或藝術電影,但選擇相對少很多,非常羨慕台北、桃園觀眾有更多面向的電影可欣賞;因此,當以藝術電影為主的 或者光盒子 去年開始營業時,覺得十分開心,可惜觀眾數始終不多,該影院最終於今年八月底歇業,讓竹苗一帶的影迷少了一個重要觀影場所。 不過除了電影院,新竹還是有不少非商業片的放映活動可參加,比如: 台灣國際紀綠片影展 、 台灣人權國際影展 、 歐洲影展 ……等等,往年都有在新竹縣市舉辦放映活動,地點通常是咖啡廳或獨立書店,比如:水木書苑、或者書店、江山藝改所……等店家都曾共襄盛舉,甚至我也曾去新竹高中觀影過〈竹東高中也有,只是礙於距離、播放時間,無法到場參與〉。另外, 清大夜貓子電影院 每年也都會有不同主題的活動,記得去年選片是以香港作家 游靜 為主題,除了電影,也介紹不少 游靜 的詩與文集。陽明交大去年則以國家文藝獎得主為主題舉辦特展,涵蓋了美術、舞蹈等各式藝文形式,其中黃明川導演的《神話三部曲》令我印象最深。光是電影,就填充了個人大部分的閒暇時間,就算對電影欣賞無感,我相信只要認真關注,新竹仍是有相當多的藝文活動可供選

【試讀】箱子

我從大學起就開始接觸魔術,進入社會後,雖然能花在興趣上的時間越來越少,但還是有固定購買相關道具或書籍的習慣,2018年著名的心靈魔術大師 Max Maven 曾來台灣表演,當然我也有去朝聖,甚至還報名他的研習會與工作坊,以一睹傳奇魔術師的風采。 也因為這項興趣,我定期會關注以魔術為主題的小說或電影,比如:結合戰爭與大型幻術的《戰爭魔術師》,日本知名作家兼臨床心理學家 松岡圭祐 的三大系列《催眠》、《千里眼》與《魔術師》,名導諾蘭的《頂尖對決》與原著小說《奇術師》…等等,都是我曾接觸過的作品,而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小說《箱子》也不例外,主題和讀心術、大型幻術表演、催眠相關,光是看到介紹,我就非常期待。 故事講述發生一起謀殺案,受害者被裝入一個箱子中,被利刃穿身而死,說到這,應該不少人會想到經典的“劍箱”表演〈我不確定在台灣這個魔術有沒有固定名字,總之效果就是把人關進箱子,並用數把利劍穿入箱中,最後打開箱子發現裡面的人毫髮無傷〉。身為讀心師的文森,被另一名主角米娜找來協助偵辦此案。 故事中不時穿插兩人的一些思考或小動作,不難看出兩人過去曾發生某些故事,令讀者忍不住翻頁,追尋他們的過去,除了兩位主角,一些重要腳色也有類似的描寫,個人非常喜歡這部分的描述,很細緻卻很重要,從這些小細節可以看出個人特質外,也可以猜測他們對相同事物的不同反應,作者想必對心理學或認知科學相當熟悉。另外,故事中幾乎所有重要腳色都有某部分的偏執,這點也相當有趣,仔細回想下,是不是我們自身和周遭的人其實或多或少也是這樣呢? 一般來說,魔術重視視覺的效果,基本上大部分的魔術都屬於此,也因為這樣的特性拍成電影的效果通常比小說來得好,當然也有重視聽覺的魔術,在硬幣類型的魔術中非常常見,然而心靈魔術,效果通常不是這麼外顯或直接〈當然也有例外,比如主角文森開場表演的猜鐵釘,端看如何包裝表演〉,甚至有單純發生在觀眾心中的類型。因此可以預期這部小說如果拍成電影,可能會需要很多解釋性的對話或旁白,觀眾可能會覺得多餘,但不解釋又可能會被解讀為主角威能,從這個觀點來看,小說可能是這個故事最好的呈現方式,不過真的非常喜歡這個故事,還是期待它有影像化的一天,另外,也期待出版社盡快出版第二、三部曲,我已經等不及欣賞下一次的精采表演!

【試讀】蛻

圖片
最早接觸到 五一三事件 ,應該是某次在觀看 廖克發 導演的電影與後續座談中被提及,當時留下的印象依約是類似種族衝突還有 白色恐怖 的一段過去,後續雖然有看過網路上的介紹,但始終停在很表層的粗淺認識,這也是我對這本小說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小說的確滿足我的一些需求。 故事主要圍繞在從 五一三事件 倖存的一家三代女性的身上,加上對他們周遭人物的描寫,相信作者肯定做了一番考究,才能將各個時代小人物的生活樣貌寫得如此活靈活現,也正因如此,讀者更能感受到事件帶來的衝擊與影響。  故事各個章節長短、風格不一的文字各異其趣,其中相同的是時代的悲劇作用在這群人身上,無法將這些通苦表現於外,卻深入靈魂之中,我想這是馬來西亞某部分人的共同記憶。 讀過這本書後,對它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作者優美的文筆,雖然故事主要描寫腳色間的日常生活,卻常常用簡單的幾句話帶出 五一三事件 的恐怖,使人更能理解故事背後的那段歷史。恨的是閱讀門檻有點高,倒不是指文學的部分,而是文化的部分,有些專有名詞,比如地名,或深入馬來西亞人記憶的事物,比如 紅頭兵 、 德士 ,對我來說太過陌生,常常讓我分心,無法專注在閱讀上,不過這次的閱讀也讓我對馬來西亞的文化、歷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之後重讀,我想可能會有更多體會。

【試讀】魚夜:喬.蘭斯代爾小說精選集

圖片
整體來說,這是一本充滿著想像力的短篇合集,每個故事各異其趣,佩服作者的天馬行空跟腦洞,且在這奇思妙想中,不時又帶給我幾分文以載道的感受,相當特別的閱讀體驗。 比較可惜的是,並不是每篇都如我原本預期的有趣,比如《獵鴨》雖然諷刺意味十足,但可能是鋪陳較短且過於直白,無法在我心中激起漣漪;《山路驚魂》的結局,放在二十年前可能是有趣的收尾,但現在早已司空見慣。 不過令人印象深刻的篇幅仍是不少,比如《瘋狗之夏》一文中對種族的描述,明明寫的是過去,卻又與現代社會有不少相通之處。白人之於有色人種,小孩之於山羊人,相似卻又不同的對比,相似的是對不熟悉或未知事物的恐懼,然而不同方向的應對,造成兩者結局的差異,就像是一記對現代社會的警鐘。 另外,特別喜歡《擋風玻璃外的地獄》,雖然很常在電影中看到汽車電影院的場景,但對此特殊文化始終停在很表層的認識。本篇除了講述汽車電影院的發展,更提及在德州發展出的獨特面貌,最後作者還分享一段與此有關的幻想,描寫得非常生動,相當適合改編成B級片,有點怪異,有點瘋狂,甚至有點噁心,各種意想不到的元素煮成了一盤大雜燴,卻意外地好吃。 總之,這部合集收藏了各種元素與風格,我想大部分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故事吧!

【試讀】Deepfake 深度偽造 ~ 伴隨科技進步的惡意

相當貼近現代社會的一本小說,藉由 deepfake 探討網路社群的大眾心理,其實不算是新的議題,比如《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就有討論社群媒體的類似情節,但即便如此,這本書在故事情節上仍有可讀之處。 全書講述在社會大眾面前有著正面形象的教師,湯川鐵夫,因為一篇八卦報導,落入網路霸凌、牆倒眾人推的局面,他要如何在困境中找出幕後真兇,還有故事結局又會如何發展,都是本書的看點。劇情整體非常緊湊,意外性十足,是兼具娛樂性的社會寫實故事,期待將來有影視化的一天。 故事中特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主角湯川心境轉折的描寫相當深刻,並與書中的懸疑氛圍結合地恰如其分,不是單純為了懸疑而故弄玄虛,而是貼近人物性格與劇情發展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主角在結局的選擇並不令人意外。 Deepfake 在2016現世,是結合AI、深度學習,應用在人體圖像合成的技術,隨著科技進步,我們越來越難分辨我們看的圖片、甚至是影像是真實還是偽造的,其實技術本身沒有問題,正如同故事中的AI專家今井教授所說: 「 這根本不是新技術的錯,是惡意使用這種技術的人太差勁了。 」 更何況就算沒有 deepfake ,合成照片或影片所帶來的問題也早已存在,相信這些惡意未來也會隨著技術演進成新的形式。 做為旁觀者,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冷靜以待,不要隨之起舞;若不幸作為當事人,首先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身心,並盡速請司法單位協助處理。不敢說看完這個故事之後,我們便能明辨是非,但在現代社會的資訊洪流中,只要我們都能多思考一點點,我想受傷的人也會少一點點。

【試讀】死亡花 ~ 電車難題的續集

圖片
《死亡花》是一本可讀性很高的小說,具有相當的娛樂性,議題本身也有趣,值得討論,比較可惜的是這本書雖然帶出很多層面的影響,但都沒有做太過深入的討論,結局收得合情合理卻令人惆悵。 故事描述主角李英煥宣稱自己對兩百多人進行人體實驗,並造成其死亡,也因此獲得可以治癒百病的醫療技術。最初,看到文案介紹跟劇情的開頭,我以為會是犯罪懸疑或法律攻防的小說,並開始懷疑李英煥的醫療成果是否是某種詐術詭計?甚至對第一章最後提到「李英煥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綁架了這些被害者」的描述,有相當程度的期待,期望作者在結局揭露巧妙的真相,然而,故事卻跟我預期的走向完全不同,與其說是懸疑故事,不如說是一個哲學問題。 我認為這個故事可以被視為“ 電車問題 ”的後續,簡單說如果有人在 電車問題 中選擇拉下操縱桿,做出“犧牲少數人並拯救多數人”的決定,那這個做出決定的人該背負怎樣的責任? 故事中的李英煥便是做出這個決定的人,被犧牲的少數人則是那些死於李英煥人體實驗的受害者,被拯救的多數人不是特定人,而是未來世界中的所有人,畢竟每個人都有生病的可能性,當然,這項技術是否真實存在是需要被驗證〈當然是指在故事中的世界〉。 假設這項技術真的存在,則未來因此獲救的人可說是不計其數,若單純以社會利益的觀點來思考,我認為應該要讓李英煥活下去,然而,法律本身的存在則會受到動搖,再者,受害者的權益難道就該被忽視嗎?其家屬又該如何面對?我認為沒辦法找到兩全其美的解法,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排序。身為辯護律師的朴在俊,與檢察官張東勳,一個面對女兒「當下」危在旦夕的病情,一個背負「往日」的仇恨,面對可能掌握人類「未來」的張英煥,當然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除此之外,作者對於社會大眾的描寫也很多樣化,除了支持和反對死刑的團體,也誕生出奉李英煥為神的李神教〈不禁讓人想起近日甚囂塵上的 攝理教 〉,甚至是醫療技術的相關詐騙,也都相當有意思,值得思考。 然而,就如同我一開始所說,作者並未在支線議題上有太多著墨,而是專心描寫主角三人的故事,律師與檢察官有各自的包袱,雙方的行為與動機也都合情合理,在我看來,從這三人的角度出發,作者最終安排的結局算是合乎情理,甚至可說是必然的結果,就如同檢察官同事對張東勳所說的「這哪有分什麼反派跟英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故事嘛」。 整體而言,劇情的安排很流暢,起伏轉折也安排得宜,雖然我不喜歡作者安排的結局,但

【試讀】魔蟲人間 1, 2 ~ 不是一部好的推理小說,然而,是一部好的恐怖小說

相當有意思的小說,劇情揉雜了許多類型跟傳說元素,看似大雜燴,但在作者 陳浩基 老師的文筆與劇情架構下,端出一盤令人出乎意料又驚喜的好菜。 閱讀第一集的過程中,主角裕行線的前半段總讓我想起 岩明均 的《 寄生獸 》,但若從心境轉折的角度切入,《 寄生獸 》的代入感強上不少,裕行線的發展雖令人意外,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相較之下,反而比較喜歡另一位主角大鶇的故事,給人一種 冷硬派 的偵探感。 另外,還有一條刑事一課的主線,跟大鶇線相輔相成,兩邊各自得到一些線索,最後三條主線彼此牽扯,到結局一口氣揭開整起故事的真相,這時才驚覺走入作者精心安排的文字陷阱中。事後回想,前期的確有埋下部分伏筆,但其實都搔不到癢處,有種被騙的感覺,在不劇透的前提下,我只能說原本以為這本書是帶點獵奇風格的 變格派 推理小說,但閱讀後我認為這本只能算是有推理元素的 恐怖小說 ,基本上很難猜到結局翻轉,整體來說,我相當享受這個騙局,因為真相出乎意料得有趣,簡直可說是超展開,但若抱著想看推理故事心情來看的讀者,恐怕會想翻桌吧。 為了避免不小心透露第一集各個角色的結局,第二集我無法介紹得太詳細,總之,故事也是相當精彩,且結局又再次翻轉我的認知。原本以為在經歷過第一集超展開結局的前提下,我已經有足夠的線索跟資訊,不可能再踏入作者的陷阱,但翻到結局時,我才發現又再次上當。 不得不提到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力很好,兩集的畫面感都很強,故事也相當具有張力,相當適合拍成電影,最好能拍成 B級片 ,才能徹底展現故事中的腥羶色與暴力元素。 相比第一集來說,第二集更融入不少社會寫實的批判風格,很明顯作者除了構思令人吃驚的劇情外,也多了幾分對社會的想法與關心,我個人是不討厭這樣的作法。另外,故事很顯然未完待續,第二集的世界觀也拓展不少,應該還有很多可以故事可以挖掘,期待這系列後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