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試讀】恣意橫行 ~ 不輸給精彩小說的科技新創史

圖片
故事相當精彩!本書既是一本人物傳記,同時也是科技發展與創投史重要的一頁,除了紀錄了 崔維斯·卡蘭尼克 起起落落的人生,以及 Uber 崛起和衰敗的過程,另外,還是批判科技新創的產業分析報告。雖然是紀實體裁,但從 卡蘭尼克 的為人處事到商場的爾虞我詐,精采程度不輸給最近看的幾本小說,如同 馬克·吐溫 所說: 「 有時候真實比小說更加荒誕。 」 書中一開始就提到, Uber 會「有原則的衝撞」既有的法律與體制,其實在台灣也曾引起不少爭議,但老實說科技創新往往如此,比如說電子支付、 數位貨幣 、餐飲外送平台…等等,都曾遇過類似的問題。有時候,新創產業走得太前面,面對政府和背後的既得利益者,註定跌跌撞撞、遍體麟傷。 為何他們不惜犯險也要衝撞現有體制呢?除了書中的觀點,我認為還有科技新創本身的特性導致。 首先,現在是網路世代,提出一個想法,若不能馬上去推動實行,很快就會被取代、超越,面對政府這樣過於龐大而導致無效率的組織來說,如果不藉由某種程度的既成事實,逼迫他們做出對應行動,恐怕只會面臨遙遙無期的等待。 再者,新創企業相當燒錢,有些創投基金奉行銀行「晴天借傘、雨天收傘」的原則,短期看不到利益,或在危急時刻收手,風險評估不是錯,但有時就是缺那麼臨門一腳,導致功虧一簣。甚至有些投資人,是為了搶奪企業經營權而來,這部份在書中也有提及。創業家為了早日站穩腳跟,也因此急於求成。 最後,會考慮加入新創企業的員工,除了懷抱理想,多少也期待成功所獲得的回報,通常前期不太可能領到合理的報酬,但人終究不能只靠虛無飄渺的熱情與夢想獲得溫飽,時間拖越久,優秀人才離職的可能性就越高,畢竟他們的 機會成本 也相對更高。 其實我個人對於 Airbnb 、 Uber 這類新興的 共享經濟 商業模式是絕對贊同,現代社會擁有的資源過剩,若能將部分使用權分與他人,對有限資源分配,和社會整體的效率都會有所提升才是。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有效率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並不困難。 但如同所有 反烏托邦 故事的套路,科技烏托邦的崩毀只是早晚的事,畢竟不論多麼理想的想法、制度,最終都會因為人的關係而變質, 哲人王 也是同樣,因為慾望、權力、或單純的自我偏執,而做出不理性的決定,走上失敗的道路。

【試讀】末殺者【上】 ~ 既新鮮又熟悉的香港B級恐怖片風格

圖片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同時,腦海中三不五時浮現許多過去香港拍攝的恐怖 B級片 ,這類電影從來少不了血液、內臟,彷彿不用錢似的,但同時也充滿著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引領觀眾進入各種異色、狂想的世界中。雖然歐美電影也不乏這種類型的片子,但總是比不上融入東方元素的香港電影,帶著幾分熟悉卻又瘋狂的感覺,很可惜的是,這種作品在香港已漸漸式微,近年來,似乎已經沒看到這類型作品的問世。這本書重新帶給我這種令人懷念的感覺,除了劇情有趣之外,也多虧作者的文字功力,畫面感極強,將各種地獄繪圖描寫得栩栩如生,彷彿在看電影一般。 劇情在第一章時,其實有點樣板,警察對上神秘兇殘的歹徒,「 奎札科特爾 」對上「 泰茲喀提波卡 」,單純的正邪對立,不是說這樣的故事不行,但已經太多,難免侷限〈順帶一提,這兩位應該是 阿茲克特神話 的神祇,而不屬於書中的 馬雅文明 ,雖然馬雅也有 羽蛇神 ,不過應該是叫 庫庫爾坎 〉〉。然而,到了第一章結尾,世界觀急速擴大,替故事開展了更多元的可能,不禁讓人想起 久正人 的 Area 51 ,是部參雜各種神話,個人相當喜歡的奇幻作品。 這樣的發展有好有壞,優點是不執著於二元對立,使故事的發展空間變大,讀者也能從中挖掘出更多思考空間,比如說,故事中就有提到宗教、文化所引起的爭端,也有提到信眾被曲解的教義所利用,當中自然也牽扯人對宗教的盲信…等等值得深思的議題。與此同時,主軸也容易因此失焦,一切仰賴作者的陳述劇情的功力,所幸,本書並沒有這樣的問題,至少上集是如此,也讓人期待起下集的出版。

【試讀】從前從前,在河畔 ~ 由許多溫暖的小故事推疊出的歷史小說

圖片
從前從前,在泰晤士河畔有一間酒館,裡面有愛說故事的人,當然也少不了愛聽故事的人,而這本書的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在某個夜裡,隨著一名受傷的男人闖入酒館,帶來的小女孩死而復生,這樣的開頭已經足夠吸引人的目光。 然而隨著這個故事中的故事流傳開來,三個破碎的家庭尋求希望而來,故事至此,最多一組家庭找到屬於自己的救贖,但至少兩組、甚至全部三組人馬會陷入更深的絕望,這才是整本故事的開場,看似懸疑又令人心痛。 究竟小女孩的真實身分為何?三個家庭的故事與主線交錯展開,又會對彼此帶來怎樣的影響?這一切就留給讀者自行挖掘,我只能說作者將許多小故事交織而成一本頗有分量的小說,讀完又令人回味,相當佩服其寫作功力。 而讀完這本書,我對「故事」這個載體本身又有更多的想法。為什麼會有各式各樣的「故事」流傳下來,如果只是要紀錄過去,那我們只需要一部史書就夠了,好比說我們明明已經有 三國志 ,為什麼還需要 三國演義 呢?人類創造了「故事」,而「故事」隨著人類的傳遞逐漸變化,那它還是原本的那個「故事」嗎?最後,是「故事」需要人類,還是人類需要「故事」呢?讀完這本書之後,有些曾經模糊的想法,漸漸地清晰起來,也有些新的想法萌發。總之,讀完這本書,有些意想不到的啟發。 回到小說本身,作者文字雖然平實,卻深具畫面感,有種讓人身歷其境的感受,而且帶有一絲溫暖,雖然我更偏好寫實、甚至有點黑暗的故事類型,不過偶爾換個口味,也是相當不錯的閱讀體驗,最少作者的文字有觸動到我,讀完雖然不至於覺得驚艷,但也不會感到浪費時間,是一本溫暖中略帶懸疑的小說。

【試讀】口罩:人間誌異 ~ 獨特卻又環環相扣的恐怖故事

因為疫情的關係,「口罩」可說是今年熱搜程度最高的名詞之一,而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小說,正是以「口罩」為發想,並由五位作家聯手完成的一部恐怖小說。 通常這種接力類型的作品合集,最怕的是各作者的文風差異過大,甚至是創作成果本身參差不齊,讓讀者難以融入。然而這本《口罩:人間誌異》卻沒有這項問題,前四篇故事看似獨立、各自精采,然而最後卻由星子寫的《醒神》將故事的前因後果串聯,使人讀來,頗有一氣呵成、暢快淋漓之感。 讓我印象最深的有兩篇:《銅錢罩》和《笑》。在讀《銅錢罩》的過程中,不禁讓人想到《 殭屍 》,這部電影我相當喜歡,但此後,殭屍相關的電影、小說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更別說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在這個短篇中,讓人重拾小時候看《 暫時停止呼吸 》系列電影的回憶,那種令人屏息的緊張氣氛令人懷念。與《銅錢罩》的奇幻恐怖截然不同,《笑》則是偏向犯罪驚悚的劇情,雖然故事的走向不難猜測,但劇情的節奏、結尾的翻轉都讓人驚喜,其中,作者對於「笑容」所具有社會性意義的諷刺,令人感同身受。 話說回來,雖說,五篇故事其實都有各自的亮點,每篇故事中的角色也都有屬於自己的戲份,而這樣的劇情與人設在五位作者互相激盪下,竟能將「口罩」如此簡單的主題寫成一篇篇獨特卻又環環相扣的恐怖故事,我想每位讀者都能從中發掘出屬於自己的樂趣。

【試讀】作為隱喻的建築

圖片
作者 柄谷行人 是日本相當有名的思想家,查詢其背景,會發現他曾加入由145所大學學生自治會組成的 全學連 ,投身學生運動,參與 安保鬥爭 ,從其反 美日安保條約 的背景來看,不難推斷其思想以 左派 批判為主體。實際上,他早期的確以文藝批判為主,後來將這樣的哲學思想推及政治、經濟…等領域。 從書名來看,會以為這本書跟建築有關,但只能說答對一半在本書中,建築主要是作為一種比喻、或是一種觀察角度,而這本書真的要討論的是「解構」,這樣的連結並不是作者首創,早在古希臘時代, 柏拉圖 就曾使用「建築師」一詞,作為「哲學家」的隱喻,因為他認為這兩者的共通點都是創作者。 用這樣的觀點出發,有什麼好處呢?作者認為「解構」唯有徹底地追求結構,才可能達成,否則就像文學中的文本一樣,具有意義的不確定性,而這些意義根據詮釋者的不同,甚至可能背道而馳,進而造成邏輯層級的崩毀,唯有避開此點,才能進行真正的對話、交流。 作者在本書中回顧、討論許多哲學思想,同時也討論到數學、語言學、精神分析、經濟學…等等,其中的論述不得不讓人佩服作者在哲學琢磨之深度,同時更讓人訝異作者對其他領域涉獵之廣度,我從來沒想過會在這遇上大學修習過的代數。其中,我最能理解且最喜歡的部分是最後兩、三章的批判,點出資本主義的盲點與危機。 老實說,這本書稍微有點艱深,比較推薦給對哲學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與愛好的人來閱讀,當然現在網路如此發達,要找到作者提到的哲學思想或相關文獻的介紹及解說,一點也不很困難,有興趣但沒有基礎的人,只要願意花時間、心力來閱讀、吸收本書,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對作者闡述的這些思想有一些基本認識和體會。

【試讀】拯救悲傷的一年

圖片
本書緣起於作者Anne Gisleson在經歷兩位妹妹先後病逝,又遇上 卡崔娜颶風 摧毀自己的家園,面對失去,他興起成立「存在危機讀書會」的念頭,這本書不只記錄讀書會的過程,也寫下作者走出傷痛的過程,算是自傳體裁的 紀實文學 ,這樣的敘事結構不禁讓人想起《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 雖然書裡寫的是作者的人生,但書中的討論與想法卻是值得大多數人思考,畢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大部分人都曾遭遇到親人逝去、財物損失…等,活得越久,經歷得越多,然而每次失去所帶來的苦痛,未必隨著年齡增長而習慣,這本書的內容提供我們更多的思考空間,讓我們有機會可以跳出悲傷的牢籠之中。 書中「存在危機讀書會」的運作,跟諮商領域的 團體心理治療 相當接近,特定的一群人藉由團體的方式進行特定的活動,在互動的過程中療癒彼此,進而了解自身的問題。除了讀書會的形式,也可以是電影分享、繪畫、遊戲、甚至是單純的聊天,這種互助的團體形式應用在許多地方, 匿名戒酒會 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本書提供一些想法,我認為僅供參考,能幫助讀者解開疑惑,自然再好也不過,不過看完仍感到迷惘,甚至更加痛苦,也不是不可能,畢竟每個人面對「失去」的反應和理解不盡相同,這完全是主觀感受,也是 存在主義 所強調的一大重點,也是我看這本書最大的收穫。

【試讀】印記 第一部:祕密與審判 ~ 我們是否擁有自我揭露的選擇權

圖片
在過去,中國曾有一種刑罰叫 黥刑 ,是在犯罪者的臉上刺字,作為曾經犯罪的紀錄;但同樣的行為對某些 南島民族 則不是負面的意義,比如,台灣的 泰雅族 , 紋面 是成年的標記,如果沒有,反而得不到他人的認同。同樣的行為,卻代表著兩種極端不同的意義,端看如何解讀,而在現代,這就是所謂的紋身、刺青,而這樣的行為變成了一種選擇,並且刺在身上的文字或圖案,是經過自身的詮釋,才擁有了意義。 而在這本小說的世界觀中,這種刻在身上的印記是用來紀錄每個人的行為與選擇,而這些紀錄不分好壞,將會讓印記師刻下,並由解讀師解讀,最後經過審判,才決定是否留存,想像一下,若你處在這樣的世界,是否能接受?我個人是無法接受,相信大部分人也跟我一樣,但其實我們已經活在這樣的世界裡,而大部分人並沒有意識到,或者就算意識到也只能順應這股洪流。 我所說的便是現今無法與數位科技脫鉤的社會,我們在網路上汲取大量資訊,但同時留下大量的數位足跡,甚至無意間也透漏大量個人隱私,而這些情報被懂得利用的人或團體蒐集,甚至被當成商品出售。身處資訊社會中,難道不能有拒絕透漏這些資訊的權利?我認為這會是所有網路公民需要思考且相當迫切的問題。 除了數位隱私的議題外,關於空白人、白女巫的過去也是相當有意思的,正如 喬治·歐威爾 在《 一九八四 》裡寫到: 「 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 」 目前我們聽到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從身上有印記的人的視角出發,這並不代表這是事實,而是掌權者的觀點,總之很期待這部分的後續。 整本書提到可以討論的東西還有很多,帶給人不少思考的空間,但缺點相當明顯,或許是因為這集是第一部的關係,做為鋪陳與介紹的過渡劇情,故事張力稍嫌不足,所幸故事背景的謎團有足夠的吸引力,希望續集能有更精彩的發展。

【微雷】【電影】樂來越愛你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主角兩人因夢想在一起,卻也因夢想而分開,劇情本身就是愛情的寫照,但除此之外,整部電影也有類似的結構。 電影一開始充斥著輕快的歌舞、繽紛的色調,讓人彷彿置身於童話場景中;隨著兩人漸行漸遠,歡樂的歌舞場景逐漸減少,色調也逐漸灰暗,把觀眾拉回現實之中。 許多的愛情故事也是如此,脫離熱戀期、歸於平淡後,開始煩惱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 不過在我看來,編導還是相當浪漫,兩人再次相遇時,又上演一段IF版的結局,雖然一切只存於腦海中的想像,但也不枉那些美好的曾經。

【微雷】【電影】猛鬼大師收工沒 ~ 致敬大師與經典的B級片

很久沒看到如此腦洞大開的劇情,搭配 B級片 特效、化妝的質感,彷彿在看幾十年前的恐怖電影,不難看出導演對類型片的熱愛,不過不管導演嗑了什麼,我都不要(笑)。 其實我個人是滿喜歡這部電影,劇本看似天馬行空,卻有些巧思暗藏其中,不過說實話,真的很難隨便推薦給朋友(其實是沒什麼朋友),所以雖然抽到兩張電影票,也只好自己二刷。 一刷的時候,只覺得男主角是一名不得志的電影工作者,卻在最後拼死完成自己的電影,可以看出導演有些話想說,卻又不夠明確。直到第二次觀影,看到女主角最後向鏡頭揮拳,突然意識到,也許觀眾才是導演想控訴的對象。 畢竟電影還是一門生意,觀眾買單與否多少會影響到出資者的意願,而賣座的商業電影風格逐漸單一化,或多或少也反應出現代觀眾的口味,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能保有創作自由的導演可說是少之又少,如同片中的男主角一般,不願妥協而折翼的創作者不知幾許。

【微雷】【電影】霸王別姬 ~ 令人神傷的愛情與時代

劇情的起承轉合、前後呼應堪稱完美,除了人物間的情感糾葛,也描繪身處時代洪流中的身不由己。 程蝶衣執著的個性,推動他成為一代名伶,卻也使他拋棄原先的自我認同 (也許該說世俗加諸於身的認同),全心全意地融入角色中,最終也如同虞姬在霸王面前自刎,結束其悲劇的一生。 相比於程蝶衣的癡迷,我更欣賞菊仙敢愛敢恨的個性,而兩人由對立,走向理解,到有如母子般相互依戀的狀態,是全片中我最喜歡的感情橋段,也是程蝶衣短暫的救贖,可惜一切在段小樓的背叛中崩毀。 而段小樓在故事開始看似有情有義,與後半段的他截然不同,或許是歲月的磨練,也或許這才是他的本性,總之,他選擇與大環境妥協,注定他永遠不可能成為真霸王,諷刺的是,卻是三人中活到最後的那個人。 這部電影從一個戲班子出發,演繹出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眾生相,最後又回到戲台,上演最後一次的霸王別姬。從人物情感到歷史背景,這都是部豐富卻又不失細膩的電影。小時候看不懂,想不到能在大銀幕再次觀賞這部經典,真是太好了!

【試讀】崩堤之夏 ~ 寫實到令人哀傷的故事

這本小說是以去年香港 反送中運動 為背景寫成的 推理小說 ,我認為也可以歸類在 時代小說 ,只是發生的時代離我們很近而已。也因為這起事件離我們實在太近,做為故事背景的社會運動跟相關事件又寫得十分詳盡,跟我接收到的訊息大致雷同,所以閱讀當下有種十分真實的感受,彷彿故事中的謀殺案其實也曾經發生過一般。 謀殺案的被害者是一名抗議人士,我不確定是否有影射運動發生之時多起被自殺的傳聞,雖然我支持 反送中運動 ,但各種假新聞的流竄,讓我對這類傳聞仍保有一絲懷疑,同時也曾想過是否有人趁亂犯罪,藉由紛亂的時局來掩蓋自身罪行。 以描述的細節來說,我認為作者應當不是 建制派 的的支持者,不過仍在書中,以警察的腳色替部分 建制派 表表達他們的心聲,而不是單純只從 泛民主派 的角度出發,雖然份量不多,卻也提供另一種聲音。我無從判斷作者的動機,但我認為在這樣的故事,提出另外一種角度也是相當重要,如果只是一昧地站在同一觀點來講述故事,某種程度上來說,跟故事中利用網路搧風點火的行為沒有兩樣,似乎就違背作者寫下這個故事的本意。 故事本身還算順暢,人物形象立體,不過結局有點悲傷,一切來得太快,令人措手不及,看似由許多巧合構成,正好呼應故事一開始提到的「 蝴蝶效應 」,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想望而行動,網路的普及恰好成為催化劑,使得整起故事,還有 反送中運動 本身,產生如此快速且難以預料的變化,影響的層面也越來越廣,如洪水般一發不可收拾,不禁讓我想起一句俗諺: 「 No individual raindrop ever considers itself responsible for the flood. 」

【試讀】五神傳說首部曲:王城闇影 ~ 寫作奇幻、讀作政治的精采故事

圖片
看介紹以為是奇幻小說,不過實際讀完後,覺得奇幻的成份沒有想像中多,簡單說,如果你期待這本書是講述《魔戒》、《哈利波特》那樣的充斥著魔法和魔法生物的世界,或是像《迷霧之子》那般的異能戰鬥,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甚至,故事的中期以前,就是個講述 中世紀 的宮廷故事,充斥著宮殿、城堡等常見元素,也有宮廷鬥爭、戰爭…等劇情衝突,除了故事中設定的宗教與我們所知的不同外,這個故事彷彿就發生在過去的歐洲。 當然,故事中還是有一些奇幻元素,例如:咒術、預言…等,但大抵只是故事中的媒介,往往是推進事件發生的部分因素,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才凸顯出各個角色的魅力。整本書最精彩的部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鋒,不管是主角卡札里與首輔馬圖間的仇恨〈感覺這兩個角色的過去,都可以另外寫成一部前傳〉,或是王女依瑟政治手腕,還是疑似咒術造成的謀殺,每個故事線都相當精彩,並且環環相扣。 其中,最讓我欣賞的部分,是依瑟的成長,在卡札里的教導下,從一開始善良但有些調皮的個性,漸漸成長成有魄力、有智慧的政治家,前後可說是判若兩人。另外,故事中對卡札里的性格描述也是相當細緻且真實,一開始的他傷痕累累,不只是肉體,還包括他的心靈,導致他有點膽小,甚至沒有自信,但同時又有著騎士般忠誠、願意犧牲的高尚情懷,隨著故事也是慢慢改變,或者說,找回真實的自己。 總之,這本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相當細緻且精彩,劇情緊湊,故事中段的轉折和結局也是相當出色,尤其是結局的安排可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個人非常喜歡,期待續集可以早日出版。

【試讀】氣球人 ~ 血腥卻又幽默的殺手故事

相當有趣的推理小說,以連續殺人犯為主角,劇情大抵不脫離他如何運用策略突破困境達成暗殺的範疇。以《 爆漫王。 》的觀點來說,是典型的邪道作品,當然這類作品如今也是相當普遍,如何寫出原創性或是獨特的觀點、風格,並吸引讀者目光才是關鍵,而這本小說的創意雖然不是非常嶄新,但在人物塑造、劇情安排上卻有不少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巧思。 故事的開頭讓我想起《 死亡筆記本 》,不僅是因為主角的能力,還包括他聰明、謹慎的性格,只可惜沒有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來襯托,使得故事衝突性大幅降低。幸好,主角的個性中帶有一種自我嘲諷、甚至自虐的成分,令人忍俊不住,另外,看待事物的黑色幽默感,也讓我非常欣賞。 從小說中的奇幻元素和對主角性格的著墨來看,這本比較接近 變格派 ,只是並不強調犯人的變態心理,而是用黑色喜劇來呈現一個連續殺人犯的犯罪故事,但如果有些想像力,把故事中的獵奇死法化成畫面,老實說,應該相當血腥,不過,不知是否作者早已料到此點,氣球的比喻很巧妙地淡化了這部分。 劇情主要是從主角觀點出發,偶爾改以警察視角敘事,讓讀者猜猜看到底誰是氣球人,誰又是其目標,又會如何犯案,頗有 本格派 中「向讀者挑戰」的意味,雖然謎題不是非常困難,但為整本小說注入更多趣味性。 最後的結局讓我有些意外,並不是指作者安排的詭計,而是主角的選擇,無意評價好或不好,只是單純覺得跟預期有段差距。 不過,結局很好地將前面章節的伏筆回收,而且這些伏筆穿插地很適當,直到揭開的瞬間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寫作功力。總之,我很喜歡這部嘲諷卻不失幽默的異色推理小說。

【無雷】【電影】狂飆一夢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有兩位, 曾心儀 和康惟壤,他們曾是走上街頭的衝組,或與 國家機器 衝突,或為弱勢發聲。然而這部電影的重點,並不是他們過去奮鬥的辛酸血淚或成果,相反地,反而是強調他們平凡,甚至有點落魄的現況。 看完這部片,不禁令人想起另外兩部性質類似的紀錄片:《 地厚天高 》和《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這幾部片主角的共通點是,都曾走上街頭,並且除了體制外的奮鬥,他們也都曾想藉由體制內的手段,進行改革,不過截至目前為止,他們沒有人取得足以實現理想的政治權力。然而, 梁天琦 、 陳為廷 、 蔡博藝 都還很年輕,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 曾心儀 和康惟壤卻是垂垂老矣,怕是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 因為熱衷街頭運動過了頭,甚至影響兩人的家庭生活,也許他們並不後悔,但看著影片中的兩位,總有些惆悵和感慨。我想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像他們一樣,甚至更默默無名的前輩們,因為有這群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台灣,而現在的我們除了享受這些成果,又該把台灣帶往哪個方向呢?

【微雷】【電影】絕命大平台 ~ 發人省思的科幻寓言

這幾年,西班牙電影滿常被台灣片商引進,我想自有其獨到之處。就我看過的幾部來說,場景、特效都不是很華麗,也沒有太多炫技的攝影或剪接,單純靠穩紮穩打的劇情,還有適度的配樂帶動氣氛。對我來說,一部好電影只需要做到這些基本元素便足矣,不過很多電影連基本都做不好… 今天看的這部《 絕命大平台 》,場景非常簡單,甚至可以說少得可憐,然而故事觸及的議題卻很廣,遠超我觀影前的期待。光從預告來看,就不得不想到那精美的 涓滴效應 ,諷刺 階級制度 與 資本主義 的意圖不言可喻。 有宣傳是用《 寄生上流 》監獄版來比喻,但我認為《 寄生上流 》的核心概念沒這麼廣 (但它挖得很深、很赤裸),這部其實更像導演 奉俊昊 的另一部作品,《 末日列車 》。《 末日列車 》是由後車廂往前進的發展,中間需要突破層層關卡,象徵既得利益者為保護利益而設下的鴻溝,比如:武力、史觀、資源…等等。而《 絕命大平台 》則是每月隨機分配樓層,分配後,你只能吃上層留下的食物,並決定要留多少食物給下層的人,監獄中的這群人跟最上層的管理階級或廚師,又分屬於完全不同的階級,而且兩者間的鴻溝似乎無法跨越。 從電影中來看,道德上的自律律人,都無法確實解決分配不均的問題,武力是勉強可行的途徑,但也只是監獄中的人需要遵守的規則,無法影響到管理者。最後,主角將最底層的女孩送回上層,作為給管理者的訊息,姑且不論小女孩是否能安全抵達,我不認為管理者會因此改變,因為他們本身就處在完全不同的階級,沒辦法或不願意以被管理者的角度來思考,這點在現代社會很常見,有些政府政策或應對,被民眾抨擊,不也是因為政府體制僵化,或便宜行事的結果。 除此之外,很多劇情上的衝突與選擇,與 moral paradox 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對白來看,主角應是天主教徒,仔細探究本片的話,應該也很容易找到宗教上的隱喻或符號,可惜對這方面沒有涉獵,也沒有興趣研究。不過,倒是想複習《 唐吉訶德 》了,雖然愚蠢卻浪漫,就像主角一樣。

【試讀】七個孩子 ~ 溫暖又有趣的日常推理

圖片
主角駒子偶然在書店邂逅《七個孩子》這本小說,後來更與作者佐伯綾乃通信,故事大抵是這樣發展:主角周遭發生一些看似神奇卻也無關痛癢的事件,使其聯想到《七個孩子》中的某篇故事,便寫信給佐伯綾乃,最後佐伯回信破解事件中的謎團。 這種劇情架構融合「 日常推理 」和「 安樂椅偵探 」兩種類型,而且融合得相當好,已經有段時間沒看到這麼平實卻又有趣的推理小說,而且更令人意外的是,這本書竟是二十年前的作品。 「 日常推理 」通常跟犯罪沒什麼關係,往往著眼一些生活中的小事,謎團的背後,往往不是刻意設計的驚人詭計,而是換個角度思考,甚至有時只是巧合,但要把小事寫成吸引人的謎團,除了想像力和文筆,作者恐怕還需要有相當的觀察力才能辦到。 而「 安樂椅偵探 」則是我個人相當偏愛的類型,不用親自跑到現場,光從他人的敘述就能破解謎團,在我心中,這樣的偵探可說是最高境界。於此同時,這種類型的偵探小說必須事先埋好線索,最後解謎才能使讀者信服,同時為了趣味性,又必須讓讀者難以察覺,可說是一大挑戰。 當然,如果是一般推理小說,作者可以設計一些很複雜的詭計或機關,但這點恰好跟「 日常推理 」的調性背道而馳,這本小說在兩者的平衡上,我認為拿捏得恰到好處。 《七個孩子》中的故事跟主角遭遇的事件相關性有強有弱,甚至有些故事與主角遭遇的謎題基本無關,可視為獨立的兩本書。這種書中有書的寫法,我認為最重要的功能是強化駒子與佐伯綾乃的連結,所以兩者的劇情設計都相對簡單,畢竟要在短短兩百多頁的篇幅中塞進十四篇故事〈七篇短篇各有駒子線跟疾風線兩個故事〉,是相當困難的,而且故事雖然簡單,但劇情仍是相當吸引人,謎題也頗有趣,總之,期待《駒子系列》的後續作品。

【微雷】【電影】驅魔直播 ~ 意外優秀的恐怖片

圖片
除了恐怖片常見的  jump scare ,中後段也相當血腥的,壓迫感很重,有幾幕甚至想閉上眼睛,以恐怖片而言,算是不錯。從電影名字可以猜到劇情走向,大抵都在意料之中,但實在很喜歡它的結局。

【無雷】【電影】兔嘲男孩 ~ 以童話包裝二戰反思的黑色喜劇

圖片
在《 吸血鬼家庭屍篇 》,初次見到 Taika Waititi 獨特的幽默風格,當然有令人哈哈大笑的橋段,但更多的是會心一笑、戲謔諷刺,甚至是尷尬的情節。這種強烈的個人風格恐怕很難商業化,至少,當時我是這樣認為。 而後,執導《 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 》,從影評、票房各方面來說,都是大獲好評,也是我個人相當喜愛的漫威系列。然而,這部叫好又叫座的漫威電影,卻令人看不清導演的樣貌。 個人風格與商業化,我認為導演試圖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而這點在《 兔嘲男孩 》,可說是相當成功;比較可惜的是批判稍嫌隱微,類似題材更喜歡《 吸特樂回來了 》,不過考慮到故事從孩童視角出發,可以理解編導的作法,也另外為電影帶來一些童趣,是部相當不錯的黑色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