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4的文章

詭屋 ~ 別出心裁、懸疑性十足的房地產怪談

《詭屋》的原案來自日本網路小說家雨穴於2020年發表的一篇網路文章, 【不動産ミステリー】変な家 。由於作者同時也是Youtuber,除了文章外,也將小說內容剪輯成將近22分鐘的同名 網路影片 ,卻意外爆紅。隔年又重新改寫為《詭屋》並出版紙本書,銷量也相當不錯。2023年由漫畫家綾野暁改編為同名漫畫,也翻拍成電影《詭異之家》,於2024年3月上映,8月底引進台灣,目前仍在上映中。另外,遊戲公司HypnosisSoft也預計在任天堂Switch上發行《変な間取りシミュレーター》,題材與風格明顯致敬本作。從各種載體的改編速度來看,這部作品可說是相當受歡迎,而在看完影片、小說跟電影後,不難理解為何如此暢銷。故事由一張乍看正常、卻令人越想越不對勁的房屋平面圖開場,帶出一層一層的秘密,最後以令人意外的結局收尾,整體來說,劇情有點異想天開,適合喜歡怪談類型的讀者。 故事的呈現與思考方式算是相當有新意。過去以平面圖作為故事素材的劇情其實不少,推理(尤其是本格推理)故事中很常見,比如最近重新出版 綾辻行人 的小說,《霧越邸殺人事件》,就有類似的元素。然而,推理小說的平面圖往往是空間示意圖,與我們平常買賣房屋看到的平面圖其實有些不同,而《詭屋》的平面圖很貼近我們平常看到的房屋平面圖,使讀者可以很容易從平面圖想像這間房屋的樣貌。 為何過去小說中較少見到這樣的呈現方式,首先,我們要了解,除非必要,否則推理小說中的平面圖常常會省略許多細節,畢竟推理小說中的圖示往往只是為了讓我們更了解犯罪事件的空間位置而存在,太多細節反而會造成對讀者的誤導,甚至產生不必要的漏洞。而《詭屋》並非由案件開場,反而是以買賣房屋的諮詢做為開端,所以才需要貼近現實的平面圖,增加現實的代入感,進而使讀者覺得這是一間真實存在的房屋,也更好地融入故事之中。讀者在第一眼看完平面圖後,也許會發現部分疑點,產生自己的想法,再藉故書中角色帶出更多疑點,把讀者拉入作者的思考方向,從而產生「好像真的是這麼一回事」的想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運用第一組平面圖的方式相當有意思,過去沒看過這樣的運用。為了保持驚喜感,在此就不劇透,但筆者認為光是這個手法,就值得各位去看這本書。 其實原案僅包含第一組平面圖,並結束在對這組平面圖的推測中,留下許多懸念跟想像空間,筆者認為如果就這樣結束,其實也很有意思。不過做為正式出版的小說,故事份量與完整性...

餐桌上的推理劇:美食謀殺 ~ 美味且多變的本土犯罪小說

《餐桌上的推理劇:美食謀殺》(以下簡稱為《美食謀殺》)是今年6月推出的本土犯罪小說,由高雲章所著,「幻華創造」出版。劇情流暢,人物形象立體,最大的優點是故事風格多變,整體來說,只要不排斥犯罪類型故事的讀者,都推薦嘗試閱讀。 「幻華創造」隸屬於「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旗下。而「台灣犯罪作家聯會」(以下簡稱為「犯聯」)成立於2020年9月6日,2024年4月正式立案成為社團法人,是亞洲第一個致力於犯罪文學創作、評論研究的組織。過去數年曾出版犯罪文學年度專刊《詭祕客》(2021至2023年由尖端出版社出版,2024年則改由「幻華創造」出版)。台灣過去頗富名氣的《推理》雜誌(1984年11月創刊,2008年4月休刊),最近也由「犯聯」取得獨家授權,於今年6月復刊。相信對犯罪和推理文學熟悉的愛好者們早已對此兩系列耳熟能詳,並引頸期盼新刊的發行。然而,除了上述兩大系列之外,「犯聯」也曾出版評論文集《閱讀既晴:台灣犯罪文學作家群像》,當然也少不了小說類型的敘事作品,而這本《美食謀殺》正是犯聯嚴選創作小說的第一彈。 作為「幻華創造」出版的第一批作品,內容自然不會馬虎。實際閱讀後,我感到既滿意又驚喜。一般我們提到犯罪或推理小說,比較容易想到的應該是歐美或日本的作品,但這本《美食謀殺》卻是台灣的作品。老實說,筆者已有段時間沒閱讀本土的犯罪小說,對此作者也感到陌生,但本書卻讓我重燃對本土推理的期待。作品風格成熟,人物設計亦有亮眼之處。雖然謎題不複雜,但娛樂性十足,劇情節奏輕快,再加上本書又是多篇短篇組成,非常適合作為閒暇或睡前的讀物。 《七日盛宴》作為《美食謀殺》的開場,緊扣「美食」與「謀殺」兩大主題,對此類型小說有一定了解的讀者,從故事的開場就不難猜到後續發展。儘管如此,欣賞作者如何運用「美食」來帶出主角心境與過去仍是相當有趣的體驗。作者運用文字之妙,以食材和料理手法來暗示掌廚的主角想對食客述說卻又不能說出的一切。以虛構故事而言,這篇故事的黑色幽默不時讓人會心一笑,但又有一部份情節太過真實,真實到三不五時聽過周遭有發生類似的情節,也許我們自己就有過類似的經驗,令人不寒而慄。《七日盛宴》與其說是推理故事,不如說是驚悚故事。若到結局才明瞭真相的讀者,非常推薦再閱讀一次,想必會有新的感受。 中間四篇短篇是《以美食之名系列》,主角是菜鳥女刑警葉采薇。她在上司的要求下參加烹飪課程,每當案件陷入膠著時...

【試讀】盲區

《盲區》是中國作家指紋(本名韓冰)的作品,是一部犯罪懸疑小說,主要劇情講述法官魯南被指派參與碎屍案兇手田洋的死刑覆核,也因此開始追尋另一名已失蹤多年的犯罪同夥,李夢琪,結果竟意外牽扯上走私犯罪集團,使整起懸疑故事增添許多刺激驚險的元素。 在第一章的故事中,作者描述魯南在車禍事故後,冷靜地幫助受困的傷者,並在處理完一切後,繼續趕赴南津刑偵總隊,以完成他的交辦任務。用簡單的一場車禍戲,帶出魯南助人且專心致志的性格,同時也埋下他曾經做下殺人決定的過去,而這項決定明顯也對他造成持續性的影響。這樣的人物設定,總覺得有幾分冷硬派偵探的味道(雖然少了幾分頹廢感),期待作者揭開魯南的過去之餘,也期待魯南要如何背負一切,並完成任務。 由於指紋同時也是律師,所以對於業界與執法人員辦案本就熟悉,加上生動的文筆,使劇情增添不少真實感,而有趣的對白又替整起故事在驚險沉重之餘,增添些許歡愉輕快的氣氛。比較可惜的是有些字詞偏向中國,身處台灣的我們未必熟悉,有時需要推敲一下,但整體來說,故事情節本身相當精采,閱讀過程還是讓人愉悅,可說是瑕不掩瑜,期待完整故事的出版。

迷宮裡的魔術師 ~ 小氣、刻薄、不擇手段卻十分有趣的黑色魔術師

《迷宮裡的魔術師》是小說家東野圭吾於2020年出版的小說,主要講述即將結婚的主角神尾真世接到警察通知,得知父親過世的消息,回鄉後更得知父親是被人殺害。驚訝之餘,他與曾經從事職業魔術表演、現在經營酒吧的叔叔神尾武史合作,一起調查事件的真相。事件本身並不複雜,人物刻畫立體,適合喜歡輕度推理,或單純享受有趣故事的讀者。 2020年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當時有許多小說、影視作品皆直接或間接紀錄疫情對於生活的衝擊與改變,這本小說也是如此。這本小說不僅描述了疫情對於大都市、餐廳、旅館等容易聚集人潮之處造成的衝擊,也詳細描繪聚餐、婚喪喜慶等過去習以為常的社交活動,在疫情後的變化。曾讀到一篇 新聞 ,大致講述新冠疫情導致分手和離婚的人數激增,書中也刻畫相關的故事,因為曾聽說周遭朋友有發生類似的狀況,所以讀到小說中相關劇情,令我心有戚戚焉,印象特別深刻。身處台灣的我們雖然在全球疫情爆發的當下,防守了好一段時日,但在全球化的時代,最終仍無法避免新冠肺炎的入侵,而疫情確實也對台灣許多產業造成衝擊,有些產業至今仍無法回復往日元氣。當讀到東野圭吾筆下的日本後疫情時代,除了書中所述的人事物彷彿歷歷在目外,更感慨人類是如此脆弱又堅強。 《迷宮裡的魔術師》除了真實描繪疫情下的社會現況外,也講述了現代社會一些鄉間小鎮的困境。本書日文標題《ブラック・ショーマンと名もなき町の殺人》,若直譯成中文,應可翻為《黑魔術師與無名小鎮的殺人事件》,其中「黑魔術師」即是主角之一的武史,而「無名小鎮」則是真世與武史的家鄉,也是殺人事件的主要舞台。這個無名小鎮就像許多大都會附近的小城鎮,平常以傳統產業與觀光維生。隨著時代演進,勞動力外移,本地產業逐漸落寞(只不過疫情更加速了衰敗)。在台灣,城鄉差距也一直是個重要的社會議題,鄉村人口的外移與老化也非常嚴重。 小說的本質是「虛構」,但一本好的小說往往也會隱含某些「真實」,畢竟過於虛無飄渺的故事,通常較難使人投入其中。所謂的「真實」,可能是故事主軸、人物原型,或是時空背景,這些「真實」與我們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使我們對明知是「虛構」的故事產生情感共鳴。從這點來看,《迷宮裡的魔術師》確實寫得不錯。 但若以推理小說而言,本作稍微差強人意,最常被詬病的是事件真相與動機。這本小說確實沒有太多複雜的詭計,從頭到尾就只有一起命案(作者甚至在故事前半段就暗示出事件真相),還有一些與命案無關的謎...

【試讀】謊言裡的魔術師

#謊言裡的魔術師 #東野圭吾 這本小說是小說家東野圭吾於今年年初剛完成的小說,很意外台灣這麼快就引進,意外的原因是前作《迷宮裡的魔術師》在台灣的評價應該只稱得上普通(不過東野圭吾的小說在台灣應該算暢銷)。 以推理小說來說,前作確實沒有太多複雜的詭計,不過看完小說就會發現其實是合理的安排,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擔任偵探腳色,也就是書名上的「魔術師」,神尾武史。雖然他為人小氣勢利、講話尖酸刻薄、做事不擇手段,但卻往往可以從各種意想不到的刁鑽角度切入,破解一個又一個的謎題,帶領她的姪女神尾真世和讀者前往迷宮的出口,算是一個個性非常鮮明的腳色。與姪女的搭檔組合也是非常經典,就像是福爾摩斯與華生,或是湯川學與草薙俊平(或內海薰),對讀者來說,這樣的安排比較親民,畢竟總是要有腳色從讀者的觀點出發,代替讀者發問,也可以作為閱讀過程中的緩衝,在鬥智劇情中適度緩和緊張的氣氛,有點類似相聲中的逗哏和捧哏。 《謊言裡的魔術師》也延續這樣經典的搭檔組合,同樣由這對叔姪擔任主角,比較不同的是,這次故事以數個短篇組成,個人覺得這對搭檔更適合短篇(期待之後可以翻拍成電視劇),畢竟沒有太多複雜的詭計,更多的是言語與行為間的矛盾,至於要如何找出破綻,期待作者帶來精采的文字魔術表演。整體來說,我覺得這本小說娛樂性高,腳色立體鮮明,故事並不特別複雜,適合剛接觸推理,或喜歡輕度推理的讀者,也適合喜歡機智、甚至可說是有點狡詐人物的讀者。

【試讀】最後的贏家:大熊鎮3 ~ 深刻依舊的人性洞察之作

《Bear Town》是Fredrik Backman 2016出版的作品,隔年出版續作《Us Against You》,於2018年後由天培出版社陸續引進台灣,當時翻譯為《大熊魂》,當時看似完整的結束,想不到2022年Fredrik Backman又出版了第三集《The Winners》。當時就很期待這部作品,今年五月天培文化重新出版前兩部曲,並將此系列更名為《大熊鎮》,讓人不得不期待第三部的出版,在七月終於等到《大熊鎮》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最後的贏家》,的上市。 《最後的贏家》延續過去作者的風格,以說書人的腳色講述故事,整體風格略帶批判又不失溫暖風趣。這次的主軸接續在第二集之後,主要講述的是兩年後的故事。故事一開始有簡單的提要,幫助讀者複習或快速瞭解第一、二集的過去,即便沒看過前作,也可以快速進入狀況。不過,前兩集也非常好看,非常建議按照順序閱讀。 筆者過去對於作者妙語如珠和生動的文筆十分喜歡,這樣的特色也仍保持這部續作。對於複雜的人性與細膩的情感描寫,也仍然保持一貫的水準,相當佩服作者對社會的洞察力,才能寫出如此深刻的作品。誠摯推薦這部系列作。

【試讀】謎題師 ~ 融合宗教與科幻的懸疑小說

閱讀這本《謎題師》的過程,不斷令人想到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除了密碼學、宗教學、陰謀論等元素是彼此之間的共通點外,兩部小說都與真實存在的博物館扯上關係,「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之於本書,恰巧與「羅浮宮」和《達文西密碼》之間的關係互相輝映。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本書基於宗教學之上,帶出許多超自然元素。 從作者丹妮莉・楚索妮過去出版的小說來看,超自然元素並不罕見。過去,商周出版曾出版他的兩本小說──《天使學》和《天使之城》,從書名不難判斷內容與天主教、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特別的是書中的天使是真實存在的,甚至與人類繁衍出一種名為「尼弗林」的後代,小說基於此世界觀展開故事。 然而,相比過去的《天使系列》,新作中的超自然元素算是使用的非常收斂,無法解釋的現象基本上只存在於歷史文書,他人口述,或是主角的主觀意識與夢境中。總的來說,作者在本書中對於奇幻元素與現實之間的掌握恰到好處。此外,這本書更揉合了許多現代科技,如區塊鏈、AI等,甚至還包括了「意識上傳」等近未來的科幻想像,使奇幻與科幻緊密結合,給人一種虛中帶實的感受,令人不禁佩服作者的想像力。 本書最可惜之處在於人物情感和動機描寫不足。男主角麥可・布林克的動力來自「解謎」,目前故事中僅用一場意外開啟他全新感官體驗來帶過此點, 雖然可以接受,但總覺得不夠深入,不過書中針對他的過去也有埋下伏筆,期待下集《The Puzzle Box》會有更深入的描寫。扣除男主麥可,僅有配角卡姆・普特尼的背景描寫,較容易引起讀者共鳴,也才較能理解他的動機、執念與選擇。 除了前面提及的宗教和科技部分外,這本小說還提及瓷器製作、古書材質鑑定、卡巴拉,甚至是陰陽八卦等內容,容易讓讀者產生一種「炫學」的感覺。「炫學」本意是指賣弄才學,但在小說中並不全然是負面的意思,若能與主題緊密結合,可以給讀著相當有趣的深度閱讀體驗,在推理小說中特別常見,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獨樹一格的類型,比如京極夏彥的《京極堂系列》,就結合妖怪學、民俗學、心理學、物理學等專業知識。然而,若僅是一昧的賣弄冷僻知識,則流於空泛,使讀者難以下嚥, 比如《日本推理四大奇書》,尤其是小栗虫太郎的《黑死館殺人事件》,一般人不要說可以享受閱讀過程,對於書中內容基本上是很難消化的。本書在這點上算是處理得不錯,相關知識雖然專業但並不艱深,且最重要的是大多緊扣主旨,部分相關的補充知識,也都點到為止,...

【試讀】霧越邸殺人事件 ~ 堪稱公平的本格推理之作

#霧越邸殺人事件【經典改訂.全新譯本】 #绫辻行人 「本格推理」作為由來已久的一種推理小說類型,特別強調謎題設計與邏輯推理,本質上可說是為了欺騙讀者而誕生的作品。隨著時代演進,許多小說家執著於謎題,直到走火入魔,淪落為不切實際的文字解謎遊戲。在日本,松本清張帶領的社會派推理小說應運而生,比起與讀者鬥智角力,社會派更著重於描寫社會現況與人性,《砂之器》便是其中的經典之作。然而,歷史不斷地重新上演,隨著越來越多作家的投入,社會派也開始走入千篇一律的死胡同。此時,綾辻行人的《殺人十角館》橫空出世,又重新帶起一波本格推理的風潮。 綾辻行人的《館系列》在本格推理中算是相當特殊,使用許多傳統本格推理不會使用的手法,《推理大師的惡夢》一書中大量使用敘述性詭計,有些篇章過於刻意,甚至可以說是強詞奪理的文字遊戲,導致失去了公平性。另外,綾辻行人的《Another》、《眼球特別料理》則偏向懸疑獵奇故事,而非推理故事。然而,這本《霧越邸殺人事件》則非常忠於本格推理的精神,從這點來看,可說是綾辻行人的作品中相對異類的存在。 不過,這本小說其實不是第一次出版,舊版譯名為《童謠的死亡預言》,新版譯名則是直接從日文逐字翻譯而來。恰好手邊有舊書,比對過新版中的段落,發現此次翻譯更貼近現代用語。例如,書中提到的《邪宗門扉銘》,舊版翻為「過此乃旋律煩惱之群,過此乃官能愉悅之園」,而新版則翻為「通過這裡,進入旋律的諸多煩惱,通過這裡,進入感官的愉悅之園」,整體更為直白,並且一些詩歌部分也處理得更流暢。 本書結合本格推理中經典的「暴風雪山莊」與「模仿殺人」。 在推理故事中,「暴風雪山莊」象徵著封閉空間,可以是孤島或對外道路中斷的村落等等,這是名偵探最適合展現才能的地點,因為在沒有警方與現代鑑識科技的介入下,僅靠邏輯推理找出兇手的過程才有其合理性。而在「模仿殺人」中,兇手按照童謠、傳說的內容來犯案,例如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一個都不留》和橫溝正史的《惡魔的手毬歌》等作品就屬於此類。綾辻行人作為後輩,在這些經典作品的基礎上要寫出新意,確實面臨相當困難的挑戰。特別是在處理「模仿殺人」的故事類型時,最大的問題在於為何兇手必須按照特定內容來犯案,作者必須給讀者一個信服的理由。所幸綾辻行人最終給出一個可以接受的答案,而不是單純地故弄玄虛,使劇情更具說服力與魅力,同時也讓讀者更加投入其中。 本書最大的缺點,是故事中某幾個...

【試讀】幸運女神

一個相當有意思的開場!福星從小跟著父親行騙,後來父親入獄,改跟男友凱瑞一起生活,那時過得還算一帆風順,甚至順利念完大學,並找到夢想的工作。然而,福星經不起誘惑,挪用公款,遇到金融海嘯,終於東窗事發,與男友展開逃亡生涯。不幸的是,凱瑞帶著錢消失,山窮水盡的時候,福星發現自己中了樂透頭獎,當然只要一旦出面領獎,等待他的就是漫長的牢獄生涯,就算不領獎,他的人生也走到了盡頭,留給他的選擇並不多。 故事大致上分為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主角被通緝後的故事,能不能順利領到頭獎當然是本書的看點之一,更重要的是,從這條故事線可以看出,福星並不是十惡不赦的罪犯,甚至可說是滿善良的人,不禁讓人好奇為何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條則是從主角的童年說起,解答前面所提出的問題,除了看出環境對福星的影響,也點出福星對於平凡生活的渴望。 兩條主線互相呼應,最終收束於結局。看完這本小說,讓我想到《寄生上流》中的一段話: 「 如果有錢,我也可以很善良。 」 並不是說我想位主角的行徑做辯護,只是我們的出身並不是我們能選擇的,而環境正是造就我們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也許有些人並不是真的很壞,只是選擇不多。 整體故事非常流暢,篇幅不長,娛樂性也夠,被改編成影集並不意外。比較可惜的是,個人覺得結局有點倉促,過於巧合,不過作為打發時間的娛樂小說來說,也算是值得一看。

善惡魔法學院:殞落之戰 ~ 明快依舊、卻更精煉的續集

作為《善惡魔法學院:雙城崛起》的續集,劇情主軸仍是延續之前的故事,引領讀者思考關於何謂「善」、何謂「惡」,之間的界線又該如何劃分,或者說是否真的存在這條邊界? 基本上,這部承襲前作敘事明快的優點,但劇情相對更精煉,大致上分為兩條主線,一條是兩位校長試圖挽救學校的故事,另一條則是關於離開學校的學生所進行的冒險,最終兩條主線匯聚,帶領我們走向結局。 看完結局,老實說有點難過,但我認為這樣的安排比我希望的結局更好,除了故事轉折的衝擊性更強之外,也讓我們對於本書的主題「善」與「惡」有更多思考空間。 整體來說,這兩部前傳是相當完整且精彩的故事,也讓人有些思考空間,值得花些時間閱讀。另外,對於作者所建構的世界觀,個人也是覺得很有意思,我想應該會再找機會把本傳補完,希望本傳不會讓我失望。

善惡魔法學院:雙城崛起 ~ 打破框架與二元對立的YA小說

這本小說是《善惡魔法學院》系列的前傳,但劇情架構滿獨立的,至少我從這本開始看起,也不妨礙對劇情的理解。 首先,這是一部關於「故事」的故事,劇中連結到許多西方經典童話故事的角色,比如阿拉丁、虎克船長等等,不禁讓人想到《 世界童話新約月光條例 》,這類 後設作品 藉由重新詮釋這些經典角色,打破我們過往在童話中對他們的印象,讓我們重新思考這些童話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性。 同時也打破許多傳統「善」、「惡」二元對立的故事走向,撼動我們對於兩者之間的邊界,甚至也打破部分人士對「愛」的理解,進而走出原本太過侷限的觀念。作為面向青少年的 YA小說 來說,我認為這樣的主軸還不錯,故事有趣之外,同時也提供讀者更多元的思考空間。 整體來說,敘事節奏相當緊湊,讓人忍不住往下讀,伏筆的排佈與最後的反轉也不錯,讓人期待後續發展。

【試讀】創勝心態 ~ 面對真實的自我是一切的關鍵

#創勝心態 嚴格來說,這不是一本教你追求「勝利」的書,而是一本教你「面對真實自我」的書,勝利不是刻意追求的目標,而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首先,作者提到最重要的心態是「相信自己的潛力」,接著在第二章引用他過去出版《致勝心理學》中提到的「人生贏家十大特質」做開場。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時代,所以作者也特別在第三章提到數位形象與真實自我的差距,並提到價值觀的重要性。 關於潛力的部分,第四章提出更詳細的方法教你如何自我探索。第五章則是先闡述選擇與冒險的差異,並鼓勵我們改變可以改變的議題或方向。第六章講述動機的重要性與分類,「渴望」是我們面對目標時,最強的驅動力,可以加以利用。 第七章提供一些案例,說明心理狀態會影響生理狀態,間接說明建立正確心態,才是「致勝」關鍵。第八章提及想像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發展它,並朝結果邁進。第九章說明如何將前面提到的內容培養成習慣,也就是內化為自己的一部份,同時提到如何改變壞習慣。 簡單來說,就是做好準備,特別是心智上的準備和調整。唯有如此,每當機會來臨,我們才能全力迎接挑戰,做出適當的選擇,邁向卓越與成功。

【試讀】《討厭我就不要叫我來》之《老人有害,年輕太菜》

#討厭我就不要叫我來 #綿矢莉莎 這次閱讀的是《老人有害,年輕太菜》,是日本作家 綿矢莉莎 的新書,《討厭我就不要叫我來》,中的一個短篇。 故事很簡潔,沒有太多錯綜複雜的情節,大意是說文字工作者沙特蘭採訪作家綿矢老師,並將訪談過程寫成報導,但兩方對於最終成果沒有共識,進而爭吵並波及身為編輯的主角內田。 我想大部分人或多或少有被捲入紛爭的經驗,而且很多時候,當事人在意的點,在旁觀者眼中,可能只感覺小題大作,為此吵架根本荒謬,這短篇正是一部充滿著 既視感 的的黑色喜劇。特別喜歡作者藉由主角表達出對於 情緒勒索 的看法,酸度爆表卻十分中肯,讓人不禁莞爾。 另外,這篇文章的用語感覺很「年輕」,讓我有點意外,因為 綿矢莉莎 是最年輕的 芥川賞 得主(當年的得獎作品《 欠踹的背影 》,今年也重新出版)。我印象中的 芥川賞 比較文藝,相對而言, 直木賞 就比較通俗(例如: 東野圭吾 的《 嫌疑犯X的獻身 》正是 直木賞 第134回得獎作品)。不過如此輕快詼諧的文字,卻正好適合這滿滿嘲諷的黑色幽默短篇!

【試讀】不平等的屍體

這是一本兼具科學分析與人文關懷的社會觀察紀錄,作者從法醫解剖實務出發,輔以統計數據,描述「 非正常死亡 」背後的系統性問題。 最初看到簡介,認為這是一本社會觀察與評論,只不過作者恰好是一名法醫。實際上書中大約六、七成的內容,也如同我最初的想像,然而除此之外,作者也講述許多生理與病理的機制,這部分竟也意外地有趣。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只靠酒精生活的人,大多數血管反而非常乾淨」,這段描述令我非常訝異,但仔細思考書中的說法後,卻覺得很合理。另外,書中也講述 屍斑 的成因,雖然平常會看一些推理小說,也知道可以從 屍斑 推論出一些線索,卻未曾真正了解相關的原理。 然而,現實畢竟不是推理故事,書中死亡案例更多是意外或疾病導致。 作者做為一名法醫,在解剖台上找出「死因」,替亡者說出死亡的真相。然而,「死因」並非「事件真相」,這兩件事從根本來說有些不同。簡單舉例,若有人被刺殺身亡,死亡診斷書上可能會寫下因失血過多造成的休克死亡,但為何會失血過多?是意外還是人為?人為的話,是自殺還是他殺?死因背後所發生的事件,不屬於法醫的調查範圍,而是檢警的工作。 書中提及的各種案例死因不盡相同,有人是凍死,有人則是餓死,也有些人則是死於疾病或意外,然而作者觀察到「 非正常死亡 」中貧窮、孤獨的比例相對較高,其中還包含許多本來應該可以避免的死亡。 死亡是平等的嗎?作者從自身工作經驗中給出否定的答案。 讀完這本書,大致上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明這個現象。首先,會請法醫勘驗的屍體,基本上都是「 非正常死亡 」,如果在家或在醫院自然老死、病死的人,通常不會經過這道流程;其次是承擔風險的能力,發生疾病或意外,有錢或有人陪伴的時候,比較容易得到及時且適當的幫助,反過來說,貧窮與孤獨的人本來就比較容易受到「 非正常死亡 」的威脅。 雖然作者描述的是日本社會,但我認為台灣也即將發生類似的狀況,整個社會乃至於我們自身是否已經做好準備(或至少開始準備)?畢竟在這個少子化的年代,未來孤身一人或老老照顧的比例只會日漸攀升,這將是許多人必須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