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4的文章

【試讀】謎題師 ~ 融合宗教與科幻的懸疑小說

閱讀這本《謎題師》的過程,不斷令人想到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除了密碼學、宗教學、陰謀論等元素是彼此之間的共通點外,兩部小說都與真實存在的博物館扯上關係,「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之於本書,恰巧與「羅浮宮」和《達文西密碼》之間的關係互相輝映。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本書基於宗教學之上,帶出許多超自然元素。 從作者丹妮莉・楚索妮過去出版的小說來看,超自然元素並不罕見。過去,商周出版曾出版他的兩本小說──《天使學》和《天使之城》,從書名不難判斷內容與天主教、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特別的是書中的天使是真實存在的,甚至與人類繁衍出一種名為「尼弗林」的後代,小說基於此世界觀展開故事。 然而,相比過去的《天使系列》,新作中的超自然元素算是使用的非常收斂,無法解釋的現象基本上只存在於歷史文書,他人口述,或是主角的主觀意識與夢境中。總的來說,作者在本書中對於奇幻元素與現實之間的掌握恰到好處。此外,這本書更揉合了許多現代科技,如區塊鏈、AI等,甚至還包括了「意識上傳」等近未來的科幻想像,使奇幻與科幻緊密結合,給人一種虛中帶實的感受,令人不禁佩服作者的想像力。 本書最可惜之處在於人物情感和動機描寫不足。男主角麥可・布林克的動力來自「解謎」,目前故事中僅用一場意外開啟他全新感官體驗來帶過此點, 雖然可以接受,但總覺得不夠深入,不過書中針對他的過去也有埋下伏筆,期待下集《The Puzzle Box》會有更深入的描寫。扣除男主麥可,僅有配角卡姆・普特尼的背景描寫,較容易引起讀者共鳴,也才較能理解他的動機、執念與選擇。 除了前面提及的宗教和科技部分外,這本小說還提及瓷器製作、古書材質鑑定、卡巴拉,甚至是陰陽八卦等內容,容易讓讀者產生一種「炫學」的感覺。「炫學」本意是指賣弄才學,但在小說中並不全然是負面的意思,若能與主題緊密結合,可以給讀著相當有趣的深度閱讀體驗,在推理小說中特別常見,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獨樹一格的類型,比如京極夏彥的《京極堂系列》,就結合妖怪學、民俗學、心理學、物理學等專業知識。然而,若僅是一昧的賣弄冷僻知識,則流於空泛,使讀者難以下嚥, 比如《日本推理四大奇書》,尤其是小栗虫太郎的《黑死館殺人事件》,一般人不要說可以享受閱讀過程,對於書中內容基本上是很難消化的。本書在這點上算是處理得不錯,相關知識雖然專業但並不艱深,且最重要的是大多緊扣主旨,部分相關的補充知識,也都點到為止,

【試讀】霧越邸殺人事件 ~ 堪稱公平的本格推理之作

#霧越邸殺人事件【經典改訂.全新譯本】 #绫辻行人 「本格推理」作為由來已久的一種推理小說類型,特別強調謎題設計與邏輯推理,本質上可說是為了欺騙讀者而誕生的作品。隨著時代演進,許多小說家執著於謎題,直到走火入魔,淪落為不切實際的文字解謎遊戲。在日本,松本清張帶領的社會派推理小說應運而生,比起與讀者鬥智角力,社會派更著重於描寫社會現況與人性,《砂之器》便是其中的經典之作。然而,歷史不斷地重新上演,隨著越來越多作家的投入,社會派也開始走入千篇一律的死胡同。此時,綾辻行人的《殺人十角館》橫空出世,又重新帶起一波本格推理的風潮。 綾辻行人的《館系列》在本格推理中算是相當特殊,使用許多傳統本格推理不會使用的手法,《推理大師的惡夢》一書中大量使用敘述性詭計,有些篇章過於刻意,甚至可以說是強詞奪理的文字遊戲,導致失去了公平性。另外,綾辻行人的《Another》、《眼球特別料理》則偏向懸疑獵奇故事,而非推理故事。然而,這本《霧越邸殺人事件》則非常忠於本格推理的精神,從這點來看,可說是綾辻行人的作品中相對異類的存在。 不過,這本小說其實不是第一次出版,舊版譯名為《童謠的死亡預言》,新版譯名則是直接從日文逐字翻譯而來。恰好手邊有舊書,比對過新版中的段落,發現此次翻譯更貼近現代用語。例如,書中提到的《邪宗門扉銘》,舊版翻為「過此乃旋律煩惱之群,過此乃官能愉悅之園」,而新版則翻為「通過這裡,進入旋律的諸多煩惱,通過這裡,進入感官的愉悅之園」,整體更為直白,並且一些詩歌部分也處理得更流暢。 本書結合本格推理中經典的「暴風雪山莊」與「模仿殺人」。 在推理故事中,「暴風雪山莊」象徵著封閉空間,可以是孤島或對外道路中斷的村落等等,這是名偵探最適合展現才能的地點,因為在沒有警方與現代鑑識科技的介入下,僅靠邏輯推理找出兇手的過程才有其合理性。而在「模仿殺人」中,兇手按照童謠、傳說的內容來犯案,例如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一個都不留》和橫溝正史的《惡魔的手毬歌》等作品就屬於此類。綾辻行人作為後輩,在這些經典作品的基礎上要寫出新意,確實面臨相當困難的挑戰。特別是在處理「模仿殺人」的故事類型時,最大的問題在於為何兇手必須按照特定內容來犯案,作者必須給讀者一個信服的理由。所幸綾辻行人最終給出一個可以接受的答案,而不是單純地故弄玄虛,使劇情更具說服力與魅力,同時也讓讀者更加投入其中。 本書最大的缺點,是故事中某幾個

【試讀】幸運女神

一個相當有意思的開場!福星從小跟著父親行騙,後來父親入獄,改跟男友凱瑞一起生活,那時過得還算一帆風順,甚至順利念完大學,並找到夢想的工作。然而,福星經不起誘惑,挪用公款,遇到金融海嘯,終於東窗事發,與男友展開逃亡生涯。不幸的是,凱瑞帶著錢消失,山窮水盡的時候,福星發現自己中了樂透頭獎,當然只要一旦出面領獎,等待他的就是漫長的牢獄生涯,就算不領獎,他的人生也走到了盡頭,留給他的選擇並不多。 故事大致上分為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主角被通緝後的故事,能不能順利領到頭獎當然是本書的看點之一,更重要的是,從這條故事線可以看出,福星並不是十惡不赦的罪犯,甚至可說是滿善良的人,不禁讓人好奇為何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條則是從主角的童年說起,解答前面所提出的問題,除了看出環境對福星的影響,也點出福星對於平凡生活的渴望。 兩條主線互相呼應,最終收束於結局。看完這本小說,讓我想到《寄生上流》中的一段話: 「 如果有錢,我也可以很善良。 」 並不是說我想位主角的行徑做辯護,只是我們的出身並不是我們能選擇的,而環境正是造就我們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也許有些人並不是真的很壞,只是選擇不多。 整體故事非常流暢,篇幅不長,娛樂性也夠,被改編成影集並不意外。比較可惜的是,個人覺得結局有點倉促,過於巧合,不過作為打發時間的娛樂小說來說,也算是值得一看。

善惡魔法學院:殞落之戰 ~ 明快依舊、卻更精煉的續集

作為《善惡魔法學院:雙城崛起》的續集,劇情主軸仍是延續之前的故事,引領讀者思考關於何謂「善」、何謂「惡」,之間的界線又該如何劃分,或者說是否真的存在這條邊界? 基本上,這部承襲前作敘事明快的優點,但劇情相對更精煉,大致上分為兩條主線,一條是兩位校長試圖挽救學校的故事,另一條則是關於離開學校的學生所進行的冒險,最終兩條主線匯聚,帶領我們走向結局。 看完結局,老實說有點難過,但我認為這樣的安排比我希望的結局更好,除了故事轉折的衝擊性更強之外,也讓我們對於本書的主題「善」與「惡」有更多思考空間。 整體來說,這兩部前傳是相當完整且精彩的故事,也讓人有些思考空間,值得花些時間閱讀。另外,對於作者所建構的世界觀,個人也是覺得很有意思,我想應該會再找機會把本傳補完,希望本傳不會讓我失望。

善惡魔法學院:雙城崛起 ~ 打破框架與二元對立的YA小說

這本小說是《善惡魔法學院》系列的前傳,但劇情架構滿獨立的,至少我從這本開始看起,也不妨礙對劇情的理解。 首先,這是一部關於「故事」的故事,劇中連結到許多西方經典童話故事的角色,比如阿拉丁、虎克船長等等,不禁讓人想到《 世界童話新約月光條例 》,這類 後設作品 藉由重新詮釋這些經典角色,打破我們過往在童話中對他們的印象,讓我們重新思考這些童話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性。 同時也打破許多傳統「善」、「惡」二元對立的故事走向,撼動我們對於兩者之間的邊界,甚至也打破部分人士對「愛」的理解,進而走出原本太過侷限的觀念。作為面向青少年的 YA小說 來說,我認為這樣的主軸還不錯,故事有趣之外,同時也提供讀者更多元的思考空間。 整體來說,敘事節奏相當緊湊,讓人忍不住往下讀,伏筆的排佈與最後的反轉也不錯,讓人期待後續發展。

【試讀】創勝心態 ~ 面對真實的自我是一切的關鍵

#創勝心態 嚴格來說,這不是一本教你追求「勝利」的書,而是一本教你「面對真實自我」的書,勝利不是刻意追求的目標,而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首先,作者提到最重要的心態是「相信自己的潛力」,接著在第二章引用他過去出版《致勝心理學》中提到的「人生贏家十大特質」做開場。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時代,所以作者也特別在第三章提到數位形象與真實自我的差距,並提到價值觀的重要性。 關於潛力的部分,第四章提出更詳細的方法教你如何自我探索。第五章則是先闡述選擇與冒險的差異,並鼓勵我們改變可以改變的議題或方向。第六章講述動機的重要性與分類,「渴望」是我們面對目標時,最強的驅動力,可以加以利用。 第七章提供一些案例,說明心理狀態會影響生理狀態,間接說明建立正確心態,才是「致勝」關鍵。第八章提及想像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發展它,並朝結果邁進。第九章說明如何將前面提到的內容培養成習慣,也就是內化為自己的一部份,同時提到如何改變壞習慣。 簡單來說,就是做好準備,特別是心智上的準備和調整。唯有如此,每當機會來臨,我們才能全力迎接挑戰,做出適當的選擇,邁向卓越與成功。

【試讀】《討厭我就不要叫我來》之《老人有害,年輕太菜》

#討厭我就不要叫我來 #綿矢莉莎 這次閱讀的是《老人有害,年輕太菜》,是日本作家 綿矢莉莎 的新書,《討厭我就不要叫我來》,中的一個短篇。 故事很簡潔,沒有太多錯綜複雜的情節,大意是說文字工作者沙特蘭採訪作家綿矢老師,並將訪談過程寫成報導,但兩方對於最終成果沒有共識,進而爭吵並波及身為編輯的主角內田。 我想大部分人或多或少有被捲入紛爭的經驗,而且很多時候,當事人在意的點,在旁觀者眼中,可能只感覺小題大作,為此吵架根本荒謬,這短篇正是一部充滿著 既視感 的的黑色喜劇。特別喜歡作者藉由主角表達出對於 情緒勒索 的看法,酸度爆表卻十分中肯,讓人不禁莞爾。 另外,這篇文章的用語感覺很「年輕」,讓我有點意外,因為 綿矢莉莎 是最年輕的 芥川賞 得主(當年的得獎作品《 欠踹的背影 》,今年也重新出版)。我印象中的 芥川賞 比較文藝,相對而言, 直木賞 就比較通俗(例如: 東野圭吾 的《 嫌疑犯X的獻身 》正是 直木賞 第134回得獎作品)。不過如此輕快詼諧的文字,卻正好適合這滿滿嘲諷的黑色幽默短篇!

【試讀】不平等的屍體

這是一本兼具科學分析與人文關懷的社會觀察紀錄,作者從法醫解剖實務出發,輔以統計數據,描述「 非正常死亡 」背後的系統性問題。 最初看到簡介,認為這是一本社會觀察與評論,只不過作者恰好是一名法醫。實際上書中大約六、七成的內容,也如同我最初的想像,然而除此之外,作者也講述許多生理與病理的機制,這部分竟也意外地有趣。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只靠酒精生活的人,大多數血管反而非常乾淨」,這段描述令我非常訝異,但仔細思考書中的說法後,卻覺得很合理。另外,書中也講述 屍斑 的成因,雖然平常會看一些推理小說,也知道可以從 屍斑 推論出一些線索,卻未曾真正了解相關的原理。 然而,現實畢竟不是推理故事,書中死亡案例更多是意外或疾病導致。 作者做為一名法醫,在解剖台上找出「死因」,替亡者說出死亡的真相。然而,「死因」並非「事件真相」,這兩件事從根本來說有些不同。簡單舉例,若有人被刺殺身亡,死亡診斷書上可能會寫下因失血過多造成的休克死亡,但為何會失血過多?是意外還是人為?人為的話,是自殺還是他殺?死因背後所發生的事件,不屬於法醫的調查範圍,而是檢警的工作。 書中提及的各種案例死因不盡相同,有人是凍死,有人則是餓死,也有些人則是死於疾病或意外,然而作者觀察到「 非正常死亡 」中貧窮、孤獨的比例相對較高,其中還包含許多本來應該可以避免的死亡。 死亡是平等的嗎?作者從自身工作經驗中給出否定的答案。 讀完這本書,大致上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明這個現象。首先,會請法醫勘驗的屍體,基本上都是「 非正常死亡 」,如果在家或在醫院自然老死、病死的人,通常不會經過這道流程;其次是承擔風險的能力,發生疾病或意外,有錢或有人陪伴的時候,比較容易得到及時且適當的幫助,反過來說,貧窮與孤獨的人本來就比較容易受到「 非正常死亡 」的威脅。 雖然作者描述的是日本社會,但我認為台灣也即將發生類似的狀況,整個社會乃至於我們自身是否已經做好準備(或至少開始準備)?畢竟在這個少子化的年代,未來孤身一人或老老照顧的比例只會日漸攀升,這將是許多人必須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