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5的文章

可燃物 ~ 深具本格推理精神的警察小說

米澤穗信 在台灣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應該是《 〈古籍研究社〉系列 》,雖然多數人熟悉的應該是改編為動畫的《 冰菓 》(實際上 冰菓 只是該系列的首集書名,而動畫也涵蓋系列小說首集之外的內容),再不然就是最近同樣改編為動畫的《 小市民系列 》。兩者的共通點就是以高中校園生活為故事背景的 日常推理 ,與一般推理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一般推理小說通常牽涉重大犯罪事件(殺人、失蹤等等),而 日常推理 則多從生活中的小謎團出發。基於這個前提,通常更著重於分析人物的「心理動機」,這點在前述作品中處處可見。 若認為 米澤穗信 僅擅長 日常推理 ,那便是極大的誤解。2007年出版的《算計》可說是相當早期的「生存殺戮遊戲」作品(當然比不上經典的開山之作《 大逃殺 》,但比起近年火熱的《 魷魚遊戲 》,早已問世多年);2021年出版的《黑牢城》則是結合歷史翻案的推理小說,除了成為史上首位同時獲得推理小說四大年度排行榜冠軍的「四冠王」外,更榮獲 直木賞 的殊榮;包括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可燃物》,是以警察視角出發的 本格推理 小說,也橫掃各大推理排行榜,讓 米澤穗信 再度榮獲「三冠王」的頭銜。 雖然《可燃物》的故事不脫重大犯罪的範疇,但比起充斥許多稀奇古怪的機關或詭計的 本格推理 小說來說,《可燃物》中的犯罪可說是日常隨處可見,例如強盜傷人、交通事故、縱火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每天閱讀新聞時可能會看到的真實事件。雖然沒有太多複雜的手法或曲折的動機,卻憑藉著細膩的心理分析,找出案件中的疑點,還原事件的真相。在日漸炫技的 本格推理 作品中,可說是難得一見的「普通」作品,但正因為「普通」,反而讓人更感到真實,又因為這份真實,當揭露出事件真相時,更讓人感到驚喜又驚嘆,原來事件中的疑點皆有其根源與伏筆。 本格推理 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若依靠現代鑑識的作法,很多問題往往不是問題。許多作者意識到這個問題,因而採取各種方式迴避,例如設定過去的時代背景,或以特定條件限制警方介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 暴風雪山莊 的故事模板。然而,《可燃物》卻反其道而行,更直接地將主角葛設定為警察,並在合理的情況下,提供各種微物跡證與關鍵細節作為線索,透過這些線索抽絲剝繭,揭開事件背後的謎題,這在 本格推理 作品中可說是相對少見的敘事手法。 特別喜歡在故事後半、真相揭曉前,主角幾乎都會條列目前已知的重要線索,並再一次提出問題,彷彿作者在...

逆轉正義 ~ 不同的價值觀造就不同的正義

《逆轉正義》是日本作家 下村敦史 2023年出版的短篇小說,其成名作是2013年出版的《 黑暗中芬芳的謊言 》,不僅榮獲第六十屆 江戶川亂步獎 ,更讓評委兼知名推理作家前輩 有栖川有栖 評價為「相対評価ではなく、絶対評価でA」(不是相對評價,而是絕對評價A),作者實力可見一斑。該書探討了 遺華日僑 、器官移植等社會議題,屬於 社會派推理 。同時,對於主角的心境描寫也令人印象深刻。去年底皇冠文化引進《逆轉正義》,延續了《 黑暗中芬芳的謊言 》的特色,然而,這次故事的主軸圍繞著「正義」,而且不止一種。 看完這本的當下,最先想到的是 邁可·桑德爾 的《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一書中,將正義分為三個出發點:福祉、自由與美德,並推演出八種正義理論。由此可知,正義並非只有一種標準,而是具有多重面向的倫理議題,取決於思考的出發點與優先順序,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正義,而彼此之間的正義也可能相互牴觸。 本書由六篇短篇構成,主題涵蓋霸凌、復仇、更生人等社會議題,引領讀者從不同角度反思何謂「正義」。整體而言,這本小說雖為短篇小說,卻能做到短小精悍,且每篇故事都有讓人省思之處。然而,除了劇情深度之外,每個故事的結局有一定程度的反轉,也呼應書名《逆轉正義》。接下來會簡單介紹各篇,若不想被劇透的讀者,建議先閱讀本書,再繼續往下。 --------------------------- 下方討論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 《裝沒看見》講述日本小說常見的主題──霸凌。冬樹目擊班上的霸凌事件,並向導師報告,怎知導師後續僅默默觀察,卻不作為。這個故事有多層反轉,一開始根本難以想像故事的結局,然而卻在結尾做到很好的前後呼應,相當令人驚喜。不過有時為了翻轉而翻轉,多少會讓情節有點不自然,這是比較可惜的部分。 《保護》描述一起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的事件,儘管關於成年的標準有所不同,但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台灣,這都是觸犯法律的事件,即使兩情相悅也是違法。值得一提的是,這篇短篇的真相在結尾對我帶來了衝擊,一方面是我沒料到會在 社會派推理 小說中看到 敘述性詭計 ,另一方面則是驚訝於自己的刻板印象。所幸,思考後,我認為這樣的反轉也不動搖我對此篇故事的看法,而我想這也是作者想要帶給讀者的反思。 《始終緘默》大意是說大重因販毒而被警察抓,審判時卻始終保持緘默,也因此...

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 ~ 偉大與痛苦交織而成的科學家故事

相當有意思的故事,全書共分五個短篇,除了最後一篇,前四篇大致內容是歷史事件與數名科學家的生平,有點科學史與科普的味道,在此前提之上,作者 班傑明.拉巴圖特 又揉雜部分虛構內容,替這本小說帶來幾分詩意,故事本身偏向寫實,甚至有點殘酷,卻因為這分詩意,帶來些許緩衝與思考的空間。 偉大的科學家往往突破極限,這個極限可能是當代思想、現實可觀測事物,甚至是道德的極限。例如其中一篇短篇《普魯士藍》的 哈伯 ,開發了許多化學武器,被稱為「化學武器之父」,妻子因此自殺,他自身也因為妻子的死諫而痛苦。他家族的部份人因為猶太人血統,被送到毒氣室,死於 齊克隆B ,諷刺的是發明 齊克隆B 的人正是 哈伯 。然而, 哈伯 也發明「 哈伯-博施法 」,使氮肥得以工業化生產,從而提供大規模的糧食種植。 哈伯 擔心此法將改變生態平衡,害怕植物佔領世界,這也是原文標題《Un verdor terrible》的由來(作者是智利人,原文是西班牙文,意思是「可怕的綠色」)。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融合真實與虛構,但它既是缺點,也是優點。作者明白地告訴讀者故事中有虛構情節,但並沒有說明其中的界線在哪,也因此創造了非常擬真的故事。不僅講述了科學的偉大,也提到了科學家的瘋狂與苦難,很有意思的敘事。

【試讀】大腦切除師 ~ 真實與虛構交織而成的黑暗醫療史

《大腦切除師》是薩曼莎‧格林‧伍德洛在2022年出版的懸疑小說,由 奇幻基地 翻譯為繁體中文版本並引入台灣。令人意外的是,這本小說竟是作者的出道作。故事本身完成度很高,而且將小說的敘事手法與真實歷史事件結合,創造出兼具娛樂性與深度的精彩作品。 《大腦切除師》的英文原名為《The Lobotomist's Wife》,Lobotomist就是所謂的腦葉切除師,也就是中文書名的大腦切除師,從英文書名不難看出這部作品的主角不是切除師,而是切除師的妻子,盧絲‧愛瑪汀。身為精神病院副院長的盧絲,與擅長「腦葉切除術」的醫師羅伯特相識並結婚,卻漸漸發現這項手術背後的隱憂,丈夫因為這項手術而聞名,身為妻子的盧絲又該何去何從,主角的掙扎與迷惘,是故事的重點之一。 故事圍繞在醫療史上惡名昭彰的「 腦白質切除術 」。這項手術在許多作品中都曾出現過,除了作者在後記提到的《 飛越杜鵑窩 》,小說《 大逃殺 》中也曾提及主要角色之一的桐山和雄因為意外做過類似的手術,這也成為該角色行為模式的基礎。對於這項手術,本書有相當仔細的描寫,讓人不禁膽戰心驚,同情接受手術並產生副作用的患者,也訝異於那些熱衷,甚至可說癡迷於這項手術的醫師。 值得一提的是,在故事結束後有一段「作者的話」,作者談到她如何從真實歷史中揀選所需素材,如何發想虛構的故事情節,從而填補這些素材中的空白,完成她想講述的故事。個人很喜歡這段關於創作方法的分享,這段虛構與真實的對照,也讓人更能理解作者創作此書的本意。 總之,這是一部還不錯的作品,雖然劇情不以轉折取勝,但在歷史考據與角色心境的描述可說是非常用心,推薦給喜歡懸疑小說的讀者朋友。同時,我也期盼 奇幻基地 能盡快引進作者最新出版的《The Trade Off》,同樣也是改編自真實故事,結合歷史與經濟的題材,而這正是作者熟悉的領域,真是讓人迫不及待。

【試讀】謎題盒 ~ 減少超自然元素、增加心理描寫的精采續作

去年商周出版引進丹妮莉·楚索妮的《謎題師》,是一本結合科幻議題與神祕學的懸疑冒險小說。雖然故事中有許多超自然元素,與我原先預期的懸疑推理走向有些不同,但整體來說,閱讀過程還是相當愉快,詳細的感想可參考過去寫的 文章 。當時就已經知道這個系列出版至第二集《The Puzzle Box》,便一直期待商周出版的後續消息,終於在今年四月迎來《謎題師》的續作──《謎題盒》。 比起第一集,續作把故事中的超自然元素比例壓到極低,基本上除了對話跟解謎中提及的一些概念之外,大多數的情節都是符合現實,沒有太多意料之外的神祕力量參雜在故事中,然而並不影響劇情的精采,有許多出人意料的轉折。 標題所謂的《謎題盒》,其實就是一種 機關盒 ,基本上可以把它視為早期的保險箱,必須按照特定的順序才能解鎖機關,取出內容物。流傳至今,已經變成一種並不少見的益智玩具,我自己就有收藏幾組。這次故事中的主要謎題之一,是從明治天皇流傳下來的龍機關盒,每十二年才會開放讓一位解謎專家挑戰。然而此機關盒有許多致命機關,過去挑戰的六位專家,無一生還,而本作的主角,麥可·布林克,在解開前作的「上帝謎題」後,被日本皇室邀請挑戰龍機關盒。明治時期的謎題設計師和現代謎題破解師跨越時間的對決,是本作的一大重點。究竟為何要設計如此危險萬分的機關盒,盒中又隱藏怎樣的寶物或秘密,一連串的謎團都牽引著讀者的目光,讓人忍不住往下閱讀。 除了謎題盒本身的危險機關外,故事還意外連結到日本傳統的 神道教 文化與政治角力,作者丹妮莉·楚索妮曾在日本生活過一段不短的時間,故事中不難看出他對日本文化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對日本文化熟悉的讀者,多少能從書中看到一些熟悉的元素。 比較可惜的是,這次的故事明顯是一個過渡篇幅,結尾力道稍嫌不足,不過我依然很喜歡卡姆·普特尼的心境描寫,也十分理解他在故事後段的選擇(這也是故事結局衝擊力不夠的主因),相信他在後續故事將會扮演關鍵角色。 整體來說,雖然故事結局稍弱,但解謎過程仍是相當精彩有趣,而前作關於心境描寫不足的缺點,這集中則有大幅改善,想當喜歡這次的故事,期待作者盡快推出第三集。

【試讀】今夜無神 ~ 當無限流結合社會議題

《今夜無神》是中國網路小說作家季南一的作品,原為《我說今夜無神,於是眾神隕落》,之前有追這部連載,但沒看完,停在「幻想博物館」的篇章,我認為這是一部相當有趣的小說,不過有個前提,就是要能接受作品的基本設定。該作品於2024年正式出版為簡體書,一直很期待繁體版的上市,如今終於等到奇幻基地的引入。 「無限流」是這部小說的核心設定,談起無限流,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部同樣來自中國的作品──《 無限恐怖 》。《 無限恐怖 》大致劇情是描述主角被「主神系統」傳送至一特殊的「副本」空間,並在特定規則下求生,並完成特定任務,完成後又會進入到下一個「副本」,周而復始。比較特別的是,不同的「副本」可能存在不同的世界觀,而這個特點給予創作者許多發揮創意的空間以及創作的彈性,也因此《 無限恐怖 》的劇情架構在中國網路小說界帶起一股風潮,從此開創出網路小說的新流派,也就是「無限流」。 這次要介紹的這本《今夜無神》也是繼承「無限流」的劇本結構,比較特別之處在於,《今夜無神》的「副本空間」明顯以社會議題為主。當然,無論是為人熟知的經典作品也好,或是結合社會現實的故事也罷,怎麼樣把故事說得精彩才是吸引讀者的關鍵。《今夜無神》在這部分做得不錯,劇情是以驚悚為主,故事高潮迭起,主角屢逢危機,卻又以各種出人意料的方式突破,我認為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 第一集大致上涵蓋兩大篇章,或者說一個半,因為第二個「副本」的劇情明顯是未完待續。第一個「副本」名為「孵化之都」,故事與家庭教育有關,而這個故事所講述的社會議題在華人區、或者說東亞區都有這類似的問題。第二個「副本」則是「標籤社會」,直指現代隨處可見的網路亂象,揭露部分事實帶風向,乃至於網路霸凌等議題都有觸及,也是相當發人深省的劇情。 由於這部作品是中國作者所寫,有些文字跟台灣習慣的用法不同,大致上有修正為台灣人習慣的語句,可惜還是有部分用語沒修正,比如說:「離離原上譜」(其實就是「離譜」的意思)就直接保留。雖然不至於看不懂,仍稍微影響整體閱讀體驗。 整體說來,《今夜無神》兼顧娛樂性與議題性,作者想像力豐富,故事精彩刺激之餘,同時讓人低迴不已,第二個「副本」的結局與江毅背後的故事也令人期待,希望後續篇章能順利早日出版。

詭畫 ~ 更加成熟的「雨穴流」圖像推理小說

《 詭畫 》是日本網路小說家 雨穴 於2022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說,雖然延續前作《 詭屋 》圖像解謎的風格,但不管從故事劇情或是邏輯推理的角度出發,本作明顯成熟許多。 《 詭屋 》的原案來自作者於2020年發表的一篇網路文章, 【不動産ミステリー】変な家 。後來將故事內容剪輯成將近22分鐘的同名 網路影片 ,意外爆紅。隔年才重新改寫為《 詭屋 》並正式出版,結果也相當暢銷。原案其實只是小說中第一章,其核心概念確實令人眼睛一亮,相形之下,後面的章節相對沒這麼突出,整體說來,給人一種為了出版而硬湊後面故事的感覺。另外,人物動機也稍嫌牽強,比起推理懸疑小說,其實更像《 鬼太郎 》風格的離奇故事。 而《 詭畫 》在整體架構上規劃得較完整且具有一致性,各章節的謎題精采度沒有太明顯的落差。謎題跟故事本身也有緊密的結合,各章節環環相扣,剛開始讀第二章《晦暗不明的房間的畫》時,以為是與第一章完全無關、互相獨立的短篇故事,直到第二章結尾,才發現兩個章節竟然隱藏著不為人知、千絲萬縷的關係,雖然第三章又切換到不同的故事線,但此時讀者已有心理準備,全心期待第四章串連一切,而結局也確實沒讓人失望,可謂是首尾呼應、一氣呵成。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於故事節奏的掌握相當精準。解開部分謎題後,同時埋下新的伏筆,讓人迫不及待地往下閱讀。敘事上也沒有太多餘的情節安排,可說是把劇情的「減法」做到相當完整,結局也把所有的謎題、伏筆交代完畢,並且扣回到一開始的故事。如此精練的敘事,令人難以置信,這僅是作者出版的第二部小說。 《 詭畫 》的核心謎題是圖像推理,作者邀請讀者與書中人物一起看一張圖或一組圖,由此出發,搭配某些情境敘述,進而去推理故事中創作者的創作動機或想藉由畫作表達的話語。對應的謎底可能是一樁不為人知的案件、一段塵封已久的記憶,甚至是死前留言,暗示兇手的身份。前作《 詭屋 》以房屋平面圖為素材,雖然在謎題設計上有些亮點,但推理故事中這類型的謎題並不少見。平面圖以外的圖像推理,其實也不是第一次見到,坊間的謎題類型書籍中就有不少,但這類書籍在故事性方面很少花功夫。本作正是少見將圖像推理與犯罪故事結合在一起的作品,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用心打磨兩者,使之水乳交融,帶來具有創意且優秀的故事。 此外,敏銳的讀者可能會發現作者反覆在這幾幅畫與謎題中帶出一個概念:同樣的圖,從不同角度去看,也許會有不同的解讀。即使是故...

正念殺機 ~ 正念滿滿、諷刺十足的犯罪喜劇

《正念殺機》應該是今年筆者看過最有趣的一本小說,書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種矛盾感。「正念」這種看似正向的心理學玩意,怎麼想都覺得很難跟「殺機」聯想一起。然而, 卡斯登.杜瑟 卻巧妙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寫出一部看似荒誕,卻又充滿哲理的犯罪故事。這部2019年出版的小說,除了暢銷外,也很快被NETFLIX改編為影集,於今年推出,不難看出,這部故事自有其獨特魅力。推薦給所有不排斥長篇故事的讀者朋友,尤其是喜歡犯罪懸疑、黑色幽默情節的讀者,特別不能錯過。 一開始用正向來描述「正念」,其實並不完全精確。實際上,「正念」是一種自我覺察的思維模式,而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發現自己處於正面或負面的心理狀態,並進一步超脫自我,客觀思考為何會會有這樣的心理狀態,並反問自己這是否是當下所需要面對的。所以,「正念」的核心精神其實是「活在當下」。這樣的思維其實可以套用到很多情境,從這幾年出版的各類正念書籍中可見一斑,例如:《正念溝通》、《 正念跑步》、《正念飲食》等等,各種日常活動中都可以搭配「正念」來確認自己當下的狀態。不過,我想一般人應該不太會有機會將「正念」運用於犯罪,而這也是這個故事的獨到之處。 一名身處婚姻與家庭危機的律師畢永,為了女兒開始參加正念課程,日常一切看似慢慢地回到軌道,但主要負責的客戶卻捅了大簍子。這名客戶是黑幫首領大岡,他因衝動而殺了死對頭的一名重要部下,恰好被一群路過的學生看見並上傳到網路上,如何運用「正念」來收拾這個爛攤子,是畢永的主要目標,也是本書的一大重點。人物設定立體且有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主角畢永,明顯是一個自我中心、不擇手段的人,老實說,他的言行其實有點不政治正確,不過他身為犯罪集團的律師,他的不政治正確似乎更符合角色的設定,這也是畢永為何會將「正念」運用於犯罪的原因。說到底,「正念」只是一種工具,工具本身是中性的,結果的好壞往往還是由使用工具的人決定。「正念」確實是一種有效的工具,當這項工具被用於壞事時,故事的發展令人特別好奇。 比較可惜的是,這本書的翻譯在某些地方不太通順,讀了很久仍然不太明白,或許是諺語,或許有言外之意,但譯者卻沒有將這部分表現出來,萬幸的是這並未影響對整體劇情的理解。另外,這本書的巧合情節有點多,不過作為系列的第一集(目前原著已出到第五集),已經搭建起整個世界觀的雛型,並帶出主角的困境和與之對應的手段,相信作者在接下來的故事裡,會替...

【試讀】逆轉正義 ~ 不同的價值觀造就不同的正義

#逆轉正義 #下村敦史 在此之前,我只看過 下村敦史 的《 黑暗中芬芳的謊言 》,該書探討了 遺華日僑 、器官移植等社會議題,屬於 社會派推理 。同時,對於主角的心境描寫也令人印象深刻。近期出版的《逆轉正義》延續了《 黑暗中芬芳的謊言 》的特色,然而,這次故事的主軸圍繞著「正義」。 看完這本書的介紹,最先想到的是 邁可·桑德爾 的《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一書中,將正義分為三個出發點,即福祉、自由、美德,並推演出八種正義理論。由此可知,正義並非只有一種標準,而是具有多重面向的倫理議題,取決於思考的出發點與優先順序,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正義,而彼此之間的正義也可能相互牴觸。 本書由多個短篇構成,主題涵蓋霸凌、復仇、更生人等議題,引領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所謂的「正義」。本次試讀的短篇《保護》,描述一起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的事件,儘管關於成年的標準有所不同,但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台灣,這都是觸犯法律的事件,即使兩情相悅也是違法。值得一提的是,這篇短篇的真相在結尾對我帶來了衝擊,一方面是我沒預期到會在 社會派推理 小說中看到 敘述性詭計 ,另一方面則是驚訝於自己的刻板印象。所幸,思考後,我認為這樣的反轉也不動搖我對這篇故事的看法,而我想這也是作者想要帶給讀者的反思。

謊言裡的魔術師 ~ 講述女性困境的社會派推理

《謊言裡的魔術師 》是小說家 東野圭吾 於2024年出版的小說,為《迷宮裡的魔術師》的續作。上集講述神尾真世因為父親被人殺害而回到故鄉,與久未謀面的叔叔神尾武史合作調查事件真相。本作故事時間軸大致發生在第一集事件之後,同樣由這對叔姪搭檔擔綱主角,攜手破案。上集主要以追尋真世父親死亡的故事線貫穿全書,而本作則由數個獨立的故事組成。部分角色會在不同章節中互相客串,每個短篇分量不多,適合在閒暇時間閱讀,喜歡這對叔姪搭檔或短篇小說的讀者朋友可以嘗試。 本書日文標題《ブラック・ショーマンと覚醒する女たち》,若直譯成中文,應可翻為《黑魔術師與覺醒的女性們》,其中「黑魔術師」指的即是主角之一,過去曾經從事職業魔術表演、現在經營酒吧的武史,而「覺醒的女性們」則是指各篇章的主角。從標題來看,不難推測這本小說主要描述女性所遭遇的問題與困境,並在兩位主角的穿針引線下,突破難關的劇情。站在女性對立面的敵人不見得總是男性,有時反而是其他女性,甚至自己也可能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我們不需要陷入兩元對立的思考,這本小說在這點上處理得還不錯,給人一定程度的思考空間。 事件本身並不複雜,人物刻畫立體,搭配短篇小說的體裁,算是相當輕鬆的閱讀體驗。比較可惜的是,前期鋪墊的線索不足以讓讀者推敲,單純讓武史事後補充,若以嚴格的本格推理小說來看,明顯有失公平性,可說是不及格的本格推理。所幸,作者在這次的「女性」主題中,又塞入各種不同的議題(由於這部分會牽涉據透,再次便不贅述),而這些議題其實可能已存在於我們周遭,與其說這本小說是本格推理,不如說更偏向以社會議題為主的「社會派推理小說」。其實,東野圭吾過去部分作品中本來就同時存在這兩種風格,只能說若是期待本格推理的朋友,恐怕會對這次的故事失望,建議選擇其他作品閱讀,但若不排斥社會議題類型的作品,則可以嘗試本作。 延續上集的角色風格,做為「偵探」的武史做事不擇手段、遊走於灰色地帶,擔任破解謎團、帶領讀者走出迷宮的角色,而做為「助手」的真世則負責跑腿,做為緩衝劇情、輔助讀者理解細節的角色,這種一唱一搭的經典組合也依然在故事中起了良好的化學作用。相比於上集,武史在尖銳之餘,也多了一份圓融,讓人感覺到角色的成長與時間的變化。比較可惜的是,上集明顯對武史的過去埋下伏筆,這集卻沒有提供更多資訊,只能期待未來揭露這位魔術師神秘的過去。 這本小說雖然在解謎方面不夠嚴謹,不過在主題...

【試讀】同學會 ~ 久違的費策克式心理驚悚

瑟巴斯提昂‧費策克 在台灣應該還算小有名氣,畢竟商周出版從2008年引進他的作品《治療》開始,陸陸續續也推出十來本他的作品,評價也都普遍不錯(雖然不知銷量如何),想不到最近一次出版的《返家》已經2021年底的事,終於在今年2月迎來睽違已久的新作《同學會》。 費策克 的作品風格主要是偏向懸疑驚悚,在我讀過的幾部作品中,共通特色是細膩且深刻的心理描寫、令人沉浸的緊張氛圍和出乎意料的劇情轉折,而《同學會》也延續相同的風格。 《同學會》主要講述瑪拉在接獲同學會邀請函後決定出席,卻發現聚會的山中小屋空無一人,而後莫名失去意識,甦醒後卻發現被昔日同窗限制自身行動,並質疑瑪拉為何恐嚇他們。在同學會故事發生前,作者也用少量的篇幅,快速帶出過去發生在瑪拉周遭的恐怖經歷。這幾段開場故事精彩且緊湊,除了將讀者快速拉入驚悚氛圍之中,同時也向讀者揭露瑪拉可能是 不可靠的敘事者 。這類型的手法一般多用在故事結局作為反轉,而《同學會》卻反其道而行,在故事前期就指出這點,看似點出真相,卻讓讀者更陷入五里迷霧之中。因為劇情發展大多以瑪拉的觀點進行敘事,在作者的刻意安排下,反而加強讀者的警戒,進一步提升閱讀的緊張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巧妙安排。 結局是比較令我失望的部分,的確是意料之外的發展,但卻不算情理之中的安排,雖然作者確實有先埋下伏筆,但仍有種刻意為轉折而轉折的突兀感。儘管如此,緊湊刺激的故事發展,細膩的心理描寫,整體閱讀體驗仍屬相當流暢。值得一提的是, 費策克 的文字帶有很強的情緒渲染力,並透過主角瑪拉的內心掙扎、矛盾來推動劇情發展。錯綜複雜的謎團與真相固然是本書的一大看點,然而這些內心的衝突與恐懼往往才是 費策克 作品的醍醐味,喜歡心理驚悚故事的讀者,絕對要試試看這本《同學會》。